南京公路讲师团,作为致力于讲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故事的模范团队,由江苏省南京市公路领域劳模、技术股干、文明职工等青年骨干组成。近年来,南京公路讲师团开展各种形式宣讲89场,覆盖人数146万人。线上和线下同时宣讲,多维度、全方位展现了交通强国建设成就,成为新时代交通科普的一盏灯。
□孙逸飞
南京长江大桥。
每天零点刚过,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的职工王翰就要在黑夜中徒步走上南京长江大桥,进行道路病害监测与处理工作。大学毕业进入南京公路系统后,王翰就来到南京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大桥养护队工作,已有6年。
大桥全长约4.6公里,王翰与4位同事每天最少要走上两遍。为了不影响车辆通行,护路工作要赶在天蒙蒙亮之前结束。王翰十分热爱这份“守夜人”的工作,他常说:“南京长江大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梁,更是青春记忆、奋斗精神。”
青春事业
近代以来,在长江上建设跨江大桥成为无数国人的报国理想。
1918年,北洋政府专门请来法国专家在南京勘测建桥;1930年,国民党政府又花费10万美元,聘请了美国桥梁专家来南京考察。得出的结论却是南京段的水文条件非常复杂、地质条件非常恶劣,“水深流急,不宜建桥”。
“天堑变通途”是梦想,更是青春的事业。1960年1月18日,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开工建设。它不仅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象征,大桥精神激励着代代交通人。
1964年的秋汛异常猛烈。南京长江大桥4号、5号桥墩悬浮沉井的锚绳崩断。在随后的5天里,9根锚缆先后崩断。自重7000多吨、七八层楼高的沉井在激流中来回摆动。一旦主锚崩断,沉井落入江中、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址就面临报废的危险,已建好的桥墩也将全部报废,损失不可估量。千钧一发之际,年轻的工程师林荫岳通过悬浮船止摆的方法,使大桥转危为安。
28天“传奇”
在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最后决战的日子里,负责修建桥头堡的青年突击队接到了一个艰巨任务。按常规方式需要9个月建成的桥头堡,需加快工期、抓紧完成。大约26层楼高的桥头堡,成为青年突击队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经过深入研究,这支青年突击队创造性地发明了用蒸汽养生混凝土的方法,用火车头喷出的蒸汽加快混凝土烘干。于是仅用28天,他们就建成了桥头堡,创造了奇迹。直到今天,这支青年突击队的旗帜依然飘扬在长江大桥上空,成为如今桥梁养护与建设者的榜样。
2014年,南京长江大桥入选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从那以后,桥梁的养护工作量提升。大桥养护工需要每日背着油性、碱性、中性三种清洁剂,哪怕清理一块小小的口香糖也有不小的学问。
日夜守护
南京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郎静与几名同事编排了一部关于南京长江大桥的话剧——《公路的青春》,剧中她与同事饰演了一对上世纪80年代的公路职工小夫妻,一心一意做着平凡的护路工。
在郎静的印象中,由于周边路网不发达,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驱车过桥到达江浦需要花费近2个小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一代青年挺身而出,开始修建宁六公路等贯通南京长江大桥沿线的公路网络。后来,宁六公路成为我国第一条正规汽车专用公路,也是如今的江北大道。
经历2016年至2018年两年时间的大修,长江大桥内部安装了300多个探头,可时刻监视温度、湿度、位移等数据。这套“大桥健康监测系统”日夜运作,全力保证桥梁的安全质量。
本文刊于《中国交通报》6月21日5版
>>上一篇:【中国交通报】江苏出台低压岸电设施检测指南
>>下一篇:【江苏经济报】江苏:以路为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