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公路安全通行能力
和服务品质
广西交通运输部门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
不断探索环保、低碳、可持续的
公路养护模式
为建设“畅安舒美”的品质公路
提供技术支撑
今年6月以来,南宁江北公路养护中心积极应对汛期带来的路面裂缝问题,创新性地引入了道路专用灌缝胶技术,对辖区内国道358线、省道514线等多条重要道路及桥梁桥面进行了全面的裂缝修补工作,进一步提升公路安全通行能力。
养护人员使用道路专用灌缝胶在国道358线修补路面裂缝。
据了解,道路专用灌缝胶主要成分为改性沥青、热塑型材料以及其他添加物,与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粘结性高,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均能施工。路面灌缝施工前,施工人员只需简单对灌缝胶材料进行加热处理,即可通过灌缝机或人工方式进行灌注。灌注完成后,灌缝胶迅速与裂缝两侧形成紧密的密封层,有效防止雨水的渗透和侵蚀。相比传统的灌缝材料,道路专用灌缝胶具有更强的耐温性、密封性和更高的粘结强度,解决了沥青易老化、修补不牢、裂缝反复出现等难题。
养护人员使用道路专用灌缝胶在国道358线修补路面裂缝。
截至目前,该养护中心共应用道路专用灌缝胶修补裂缝4688米,有效改善了道路通行条件,为群众提供了更加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
(文字/韦晓妮 图片/梁振忠)
近日,合浦公路养护中心首次采用超粘磨耗层路面铺装工艺,对国道228线公馆镇至白沙镇部分路段进行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修复网裂、龟裂等路面病害。
超粘磨耗层摊铺施工现场。
超粘磨耗层路面铺装工艺通过专用机械设备将特种改性乳化沥青、粗细集料、填料、水和添加剂等原材料按照科学配比拌和后,摊铺到原路面上,形成一层具有防水、抗滑和耐磨功能的超粘磨耗层,厚度为0.6至1.0厘米,使用寿命可达4年。
养护人员修整补边。
在施工过程中,养护人员先对原路面进行车辙、坑槽修补及裂缝灌缝等预处理,并彻底清除路面杂物,确保施工环境整洁。随后,采用稀浆封层车将改性乳化沥青、矿粉、辉绿岩等原材料按照精确配比拌和后,摊铺到路面上形成防水、抗滑和耐磨的超粘磨耗层。最后,通过修整补边等工序,确保超粘磨耗层表面平整、边沿顺直、接缝平顺。
与开普封层、两油两料沥青表处等传统工艺相比,该工艺在防止反射裂缝、封水性能、降低噪音以及提高驾驶舒适度等方面均表现出色。同时,该工艺还具有施工速度快、无需加热、交通压力小以及经济适用等优点,进一步提升了公路养护的效率和效益。
(文字/黄丽丽 图片/赖玉成)
7月8日,在省道211线洛阳至都川路段,环江公路养护中心养护人员熟练地从安全便携作业包中取出一块小巧轻便的新式施工作业标志牌,迅速布置在作业区域,开始了一天的公路养护工作。
养护人员携带安全便携作业包上路作业。
传统的大型施工作业提示牌因其体积庞大、重量过重,在进行路面保洁、路肩修整、路树修剪等移动作业时,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还容易导致安全防护设施不规范,增加作业安全隐患。
养护人员使用新式施工作业标志牌。
为此,该养护中心根据公路养护单人移动作业和便携性施工的特点,精准配备新式施工作业标志牌。创新改良后的标志牌折叠后尺寸仅为60×40厘米、重量减轻至6.5千克,橙色牌面采用荧光反光膜,整块牌面可一分为二,在两端活页连接处和钢条内部分别暗装有吸铁石,开合贴牢吻合,折叠后还可以保护反光膜不受损坏。此外,牌面上端还设计了挂钩,可以挂承重物以防止起风时被刮倒,进一步增强了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性。
自新式施工作业标志牌投入使用以来,该养护中心已向一线养护工人发放了85套,上路作业使用率达100%,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公路养护工作效率,更为一线公路养护工人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图文/蒙宏玲)
近日,广西新发展交通集团罗城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心自行搭建的“移动哨兵”系统在S22桂河高速融水至河池段K185+800m下行高边坡施工现场正式应用,以其卓越的灵活性和高效性,迅速成为道路施工与救援的重要助力。
“移动哨兵”系统安装应用现场。
“移动哨兵”系统布点灵活、布设迅速,能够迅速响应各种紧急和复杂场景需求。其自带的蓄电池和太阳能充电系统可全天候不间断运行,超远的传输距离和无线移动遥控功能,使监控不再受地域和电力供应的限制,填补了高速公路监控盲区。
“移动哨兵”系统监控画面。
同时,“移动哨兵”系统还无缝集成至内部监控软件平台中,信息员可通过手机与监控软件平台24小时同步监控,随时随地进行实时画面监控和录像回放。不仅提高了监控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还极大地降低了人力和车辆巡查的成本,有效实现降本增效。
此外,“移动哨兵”系统通过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减少了违章施工的可能性,有效解决了现场施工监护难题,降低现场施工和道路安全风险,使得道路安全管控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图文/郑海军 张巧丽)
>>上一篇:福建海门岛:厦漳两地交旅融合的高速“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