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双爽
江苏地处长江三角洲,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阳澄湖、滆湖、太湖……江苏高速公路不少服务区依水而建、与水共生。水造就了吴风楚韵的江苏,也成就了“以景引流”的江苏服务区。
服务区作为高速公路的温馨驿站和服务公众的重要窗口,具有用水水质要求高、用量需求大的特点。近年来,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江苏交控)围绕“环境更加精美、经营更加精致、服务更加精细”的“三精”服务区打造思路,从提升公众出行体验感出发,以节水、净水为抓手,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理念,纵深推进节水工程建设。
构建“三精”服务区
节水工程纵深推进
目前,江苏交控管辖102对服务区,日均入区车辆近60万辆次,日均接待人数达100万人次,年均接待人数近3.7亿人次。据统计,2023年每对服务区年均用水量约6.1万吨,江苏省服务区年用水量约622万吨。同时,服务区主要为出行群众提供餐饮、如厕两类公共服务,不仅用水需求高,还产生了大量的生活污水。如何让水资源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循环流动起来、让节水文化在江苏高速迅速传播开来?是江苏交控着力解决的问题。
2019年以来,江苏交控携手江苏省水利厅、省交通运输厅在全国率先开展“节水型服务区”创建,践行“节水优先”方针,以《国家节水行动方案》为指导,分步骤做好高速公路服务区节水工作。
在服务区转型发展中,江苏交控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倡导节水环保举措,推进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服务区建设。一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印发《关于在全省开展“节水型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工作的通知》,并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节水型服务区”创建领导小组,为创建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另一方面,开展《江苏省高速公路绿色服务区创建技术指南》《节水型高速公路服务区评价规范》等课题研究,为创建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软硬件同步提升
树立典型样板
聚焦服务区主要用水、排污环节,江苏交控加大节水软硬件投入,对供水管网、排污系统、用水检测设备、污水处理设备等进行全面升级。
江苏交控投入2亿元对全系统服务区公共卫生间的供水系统进行改造,引入智能供水、感应出水等节水器具,由以往人工手动用水转变为智能调节用水;引进SWT智能化一体式污水处理装置,污水经过装置处理过滤后水质稳定达到一级A国家排放标准,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利用,这一举措入选中国公路学会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优秀案例;因地制宜使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措施,运用低碳型污水处理装置,建立雨、灰水收集系统,实现水循环再利用、污水资源化;建设智慧服务区物联网综合管理平台,精细化管理实时监控各用水部位;按照“更节水、优水质”原则对全系统400余个餐饮厨房的饮用水进行节能、提质;加速推进服务区污水入网工作,给予服务区政策、资金支持,推进服务区污水入网。预计到2025年年底,江苏交控所属服务区污水入网率将达90%以上。
节水设备硬件逐步到位,也进一步带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强化节水意识。伴随阳澄湖、芳茂山等网红服务区引发打卡热潮,江苏服务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逐步成为地方的名片与宣传的“窗口”。江苏交控充分发挥服务区的“窗口”作用,将服务区打造为节水宣传的主阵地。利用服务区电子屏、宣传栏等载体开展节水宣传;在公共卫生间、开水间、洗手池等服务区用水场所张贴节约用水标识2万余个,引导出行群众节约用水;如皋、洪泽湖、古盐河等节水型主题服务区还建设了节水宣传阵地。
在江苏交控的积极推动下,目前江苏高速公路服务区已实现节水设施100%覆盖,全省服务区年节约用水量可达70万吨。同时,江苏交控与江苏省水利厅联合创建仙人山、如皋、沙溪等全省“节水型服务区”共16对。仙人山、高邮等服务区节水工程获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创新成果奖,仙人山服务区节水工程还获2022年第47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ICQCC)金奖殊荣。
本文刊于《中国交通报》7月15日6版
>>上一篇:【中国交通报】长三角中欧班列跑出钢铁丝路新速度
>>下一篇:【中国交通报】苏州普通国省道首个可加油服务区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