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运河板闸遗址公园的石闸。
如今的石堤遗址。
淮安镇淮楼。
□ 徐煜恒 徐伟 徐怀庚 文/图
著名作家袁鹰在回忆家乡淮安文章中写道:“南角楼,北角楼,南北角楼望南北;东长街,西长街,东西长街卖东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南北角楼随着古城墙被拆,但位于北角楼处的270多年前砌的石堤,迄今仍完好,且继续发挥着水运、护城、通行等作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漕督陈瑄开通河段
明永乐初前的大运河是从淮安城东穿行的。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命平江伯陈瑄督漕运。当时,从扬州到淮安段的运河称之为“邗沟”,邗沟的终点就是淮安城东北的末口。由于邗沟河床较高,而淮河河床较低,为了防止邗沟的水流入淮河,便于邗沟与淮水交汇处之末口筑建北神堰,堰北是东西走向的淮河,堰南是南北大运河的前身邗沟,船只翻过此堰就从运河进入淮河,继续沿运河道北上。
“南粮岁漕四百万石,全恃运河为转输。漕舟益多,转搬益艰。”(《光绪淮安府志》卷五《河防一》)为使运河畅通,漕运顺利,陈瑄于永乐二年在原洪武三年建成的仁字坝的西侧又相继增建了义、礼、智、信四坝,称之为“淮安五坝”。漕运总督府还规定,漕船由仁、义二坝盘坝从运河入淮河,商船、民船则由礼、智、信三坝盘坝从运河入淮河。
然而,随着漕船、商船、民船量的不断增加,停靠在淮安五坝运河水道上的船只越来越多,且翻坝费用也大……陈瑄从民间寻访故老中得知:“淮安城西管家湖西北,距淮河鸭陈口仅二十里,与清口相值,宜凿为河,引河水通漕,即宋乔维岳所开故沙河旧渠也。”为减少过淮安五坝费时费钱的问题,陈瑄采纳了故老的建议,于永乐十三年沿故沙河遗迹凿河(现淮安人俗称之为里运河),并于管家湖(亦称西湖)“东北畔,界水筑堤砌石,自西门抵板闸,以便漕运,名谓‘新路’。”(《天启淮安府志》卷之二《管家湖》)还从板闸沿运河向北筑移风、清江、福兴、新庄四闸,形成五闸相互启闭,既隔绝了“黄河倒灌之患”,又控制了水流落差造成的“节宣之势”,还免去了末口盘坝的劳苦,使漕船畅通无阻。
陈瑄开凿的新河道也面临:“其后约束懈弛,內使贵要,往来如织,闸不得闭,始受倒灌之患。”(《光绪淮安府志》卷五《河防一,运河》)以致河堤不断加固增高。明嘉靖三十九年,为抗御倭寇的频繁流窜骚扰,淮安在旧城与新城之间构筑夹城,将原有的水道封堵,自此,淮安旧城北角楼处北边的河口,补筑了一段新堤,堤基形成短,常形成溃堤。
清乾隆南巡降旨改砌石堤
清乾隆十六年,乾隆第一次南巡,皇船驶达淮安府境内,从河下御码头上岸,在文楼品尝“蟹黄汤包”后,沿着运河东堤策马南行,欣赏着河下大湾、北角楼大湾的旖旎风光;观看着淮安旧城、夹城、新城的壮丽雄姿,他便情不自禁地吟出《过淮安城》诗:“初来南国为观民,水郡临堤策骑巡。富矣闾阎藏不匮,彬哉士庶许还淳。就瞻特弛千军禁,感颂还怜一念真。共受春温抒爱戴,岂辞膏泽及时频。”吟着诗前行的乾隆越往前行,运河水面愈加临近堤面,靠近北角楼时,被水逼堤面潜在的隐患感到担忧。
睌上入驻平桥大营后,北角楼水患所见,让他难以入睡,召集大臣商议治理北角楼地带隐藏着的水患,保护淮安府三城安全之策,确定砌石护堤。在下旨后,又作《过淮安》诗:“樯乌五两顺,瞬息将百里。郡城临清淮,蜿蜒耸堞雉。土堤与城齐,一线束流水。切近俯闾阎,意外虞艰恃。让水势不能,保障惟藉此。甃石费虽巨,为民无惜理。爰以命河臣,形势大端指。归舟相设蕝,稍慰勤民意。来来司水土,钦哉聆从后。旨有孚我弗,问匪懈汝其。矢令坚比墉,毋俾穿于蚁。”
接到圣旨的淮安府官,组织砌石堤,可淮安及周边没有山石,于是便利用从淮安南运官盐盐船卸盐后,从产石之地运来长0.8—1.2米不等,宽、厚均为0.4米条石,条石之间,用糯米汁拌和石灰嵌缝。从北角楼砌到河下湖嘴北,石堤全长500多米,高5米多。
乾隆以后的五次南巡御船过淮安,都要察看北角楼地段上的石堤,且每次都以石堤为题作诗。
乾隆二十二年,第二次南巡到淮安城北角楼地带上砌好的石工堤,乾隆极为高兴,作《阅淮安石堤记以纪事》诗:“射阳古泽国,诸水汇入海。自从黄夺淮,其危乃更倍。南北咽喉扼,城郭不可改。初犹患黄灌,闾阎无宁载。皇祖排瀹之,六巡劳撵橇。乃得清畅流,何必安东委。治河谢未能,绳武廑实每。辛未载经斯,安乂仰遗楷。惟是堤埒城,土自较石殆。发帑命更筑,今来工早罢。田庐资保固,苍赤庶乐恺。永言识其详,癸酉事心骇。”
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过淮安,目睹安然完好的石工堤,作《阅淮安石堤迭前韵》诗:“黄流昔南迁,夺淮挟归海。于一已觉难,况两难更倍。闸堰非不夥,各以所见改。因之水益高,受病实多载。皇祖廑民瘼,浚距劳乘橇。曰予瞠乎后,庸讵悉源委。虽然敢不蘉,所以南巡每。脩防戒更张,巩固奉模楷。土堤易石工,寓赈兼免殆。丑岁已告成,为鱼忧早罢。今来益繁滋,比户歌安恺。开封忆昨秋,又为豫人骇。”
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到淮安城,乾隆仍不忘北角楼处的石工堤,作《阅淮安石堤再叠前韵》诗:“河工于何艰,艰惟亘徐海。山阳处其中,人烟庶更倍。所恃惟一堤,因命以石改。虽非探本计,粗安赖历载。皇祖有徽猷,功同禹乘橇。动皆合天人,举必究源委。藐予四南巡,绳先志勤每。曰述实非作,仍以遵神楷。堤高将埒城,讵曰安非殆。淮黄苟畅消,为鱼忧庶罢。顾咨司河臣,莫恃兹晏恺。常凛一心畏,俾免万民骇。”
乾隆四十五年,第五次南巡龙舟从淮安北角楼处河道上穿过,他看到坚固的石工堤,护着运河东堤,作《阅淮安石堤三叠前韵》诗:“淮安无不安,清黄并入海。然而安难哉,至今难更倍。辛未始南巡,土堤以石改。癸酉并涨时,恃此为宁载。惟蕲奠昏垫,那借劳畚橇。是后凡三巡,粗识其原委。然乏永逸图,宵旰廑心每。亦惟事补苴,何有垂范楷。甲午决老坝,岌岌淮城殆。荡析坏庐舍,迁避市为罢。亟命速堵筑,廿日功成恺。兹观虽少慰,回忆心犹骇。”
乾隆四十九年第六次南巡,也是乾隆最后一次南巡,御船抵淮安,他从河下御码头上岸,再次巡视河下至北角楼的石工堤,看到30年前下旨砌的石工堤稳如磐石,护卫看堤东侧的淮安府的旧城、夹城、新城,满脸笑意,又作《阅淮安石堤四叠前韵》诗:“禹行水无事,率并归之海。后世喜用智,患多劳更倍。然而今古殊,亦难怪沿改。土堤易以石,实在辛未载。亦惟救弊耳,何有泥乘橇。法遵皇祖垂,议鄙安东委。靳辅及高斌,慎守颇具楷。癸酉赖以安,甲午竟致殆。亟命堵筑之,已成可中罢。廿日竟合龙,飞报心为恺。惟时吁天佑,往事忆犹骇。”
石堤守护众多历史建筑
当年筑的石堤不仅使河道畅通,确保漕粮的北上,官盐的南下,而且在此后的年代里有效保护了淮安旧城、夹城、新城的安全,直到今天。在前不久当地一次文物保护座谈会上,有多位专家盛赞270多年前筑的石堤,保护了众多历史建筑。
韩侯钓台。钓台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同治三年曾重修。有木制牌坊一座,上有明嘉靖辛丑状元沈坤所书“钓鱼台”三字。穿过牌坊,拾级而下,即到千金亭,为纪念施韩信一饭之恩的漂母。亭下为钓鱼台,台上有碑亭,亭中有乾隆御碑。
河下古镇。河下古镇有2500余年历史,在元明清三朝大部分时间里,因其为漕运关卡要地和海盐的集散地而异常繁华。仅明清两朝,就出了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有10余人在《眀史》《清史》中有传。而且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齐全。现在古镇街面还依然保持着清一色的石板路面,窄窄的街道两旁是木结构的小楼,楼栏半伸,店铺毗连。游人身入其中,别具古风远韵。
文通塔。紧挨石堤内侧东南。始建于东晋大兴二年,原名“尊胜塔”,砖木结构。明崇祯二年重修,因旁有文通寺,故改名“文通塔”。塔高23米,明七暗四,无塔刹。塔冠为半圆形,球形顶。底部为正八面形,每边长4.4米,直10.7米,门洞为拱圈式,墙厚1.5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淮楼。在石堤东南400来米,始建于宋代,原为酒楼,明代时曾置铜壶刻漏以报时,故名谯楼,又名鼓楼。清朝后期,因水患不断,遂改名“镇淮楼”,含有“镇慑淮水”之意。
楼基由砖土筑成,东西长36米,南北宽23米,高8米。正中为砖砌拱形门洞,东西两侧砌有砖梯。台基上有两层木结构高楼。
受石堤护佑下来的还有始建于南宋的淮安府署,明初的《水浒传》《三国演义》作者施耐庵和罗贯中著书处,始建于唐代,明代重修的韩候祠等众多历史文化建筑。这些受保护下来的历史建筑,对于弘扬中华历史传统文化发挥着积极作用。
270多年前筑的石堤处的运河,现在人们称之为北角楼大湾,大湾河道岸边树木葱绿,百花争妍,河里有荷藕、菖蒲、芦柴及其他水生植物,有停在港湾里的小渔船和布在河中的小渔网,显示着原生态的气息,成为人们悠闲好地方。
本文刊于《中国水运报》7月28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