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沿江高铁搬经制梁场 王涛 摄
8月10日上午,气温再次飙升至40℃以上。位于如皋的北沿江高铁搬经制梁场内,太阳暴晒下的钢筋表面摸着都烫手。一榀榀重达数百吨的预制梁,经过模板打磨、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预应力张拉、压浆封锚等工序,再提运到施工现场组装。建设者们错时作业的同时,通过优化自动喷淋系统,研发数字化智能焊接机器人等,以“黑科技”迎战高“烤”,高质量锻造“高铁脊梁”。
搬经制梁场位于北沿江高铁如皋段。记者眼前的堆场上,一榀榀浇筑完成的箱梁正在享受阳光下的定时“淋浴”。“每半小时一次,一次180秒,不同的部位‘淋浴’时间略有不同。”中铁十一局搬经制梁场技术品质部部长方宗甫介绍,经过创新优化后的自动喷淋系统能实现全自动、无人值守、定时养护、生态环保。按照日生产两榀箱梁计算,人工养护需要6人至8人,采用自动喷淋系统后仅需2人,人工减少67%。既避免了传统养护模式因失水过快而造成的强度不达标、表面收缩裂纹等现象,又通过循环用水最大限度降低了用水量。
走进钢筋加工厂,轰鸣阵阵。一台类似手臂一样灵活抓取、挥动并伴随着焊花闪耀的机器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我们公司自行研制的数字化智能焊接机器人,主要用于接触网支柱预埋件的精准焊接。”中铁十一局搬经制梁场总工程师刘绍凯介绍,接触网支柱在高铁建设中需求量极大,每50米就要预埋两处接触网支柱。按北沿江高铁上海宝山站至苏皖省界段400公里计划,大约需接触网支柱基础16000处。与传统人工现场焊接相比,智能定位焊接生产线的焊缝平整饱满、精度高。而且,一处接触网支柱焊接完成后的重量约94千克,人力取出费工费力,机器人采用磁吸抓手保障了施工质量及安全,并且机器人在运转过程中不停顿不休息,极大提升了生产的效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石小磊
本文刊于《扬子晚报》8月11日2版
>>上一篇:【江苏经济报】苏州港太仓港区集装箱码头作业繁忙
>>下一篇:【人民日报】低空经济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