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交通运输新闻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时事聚焦 > 正文

【中国水运报】淮安水域文化探源

时间:2024-09-10作者:佚名来源: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里运河淮安段的堂子巷大桥。

  

  周恩来纪念馆。

  

  淮安萧湖公园。

  □ 金志庚/文 方向东/图

  水,是生命之源,是创造人类文明之源,同样,水也是孕育和润泽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源泉。滔滔黄河、莽莽长江,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注入了不竭生机,并构成了华夏民族高峰迭起,绵延不断、风格卓异向全人类展现东方智慧无穷魅力的水域文化。

  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淮安,同样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水域文化,已经并正在成为淮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淮安文明进步。源远流长的京杭大运河;悠悠东去的苏北灌溉总渠入海水道;波光粼粼风光秀丽的勺湖、萧湖、月湖;蜿蜒曲折贯穿全城的文渠;碧水荡漾、如诗如画的桃花垠……无不显示出淮安水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为这座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色。

  挖运河 兴漕运

  自东汉以后,淮安一直是州、路、郡、府的治所,加之历代官员都注重城市建设,淮安便与扬州、杭州、苏州齐名,成了运河线上四大都市之一,有了“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美誉。

  开挖于隋代的京杭大运河,为淮安后来一度成为苏北政治中心、江淮军事重镇、南北交通枢纽、繁荣经济都市奠定了基础。京杭大运河流经淮安,首先应“感谢”春秋末期的吴王夫差。

  公元前486年,夫差为向北方扩充势力范围,争夺中原霸主之位,便开挖了从扬州(邗城)到淮安的人工河——邗沟,以连接淮河、长江,淮安正处于邗沟的末端古称末口。后来,隋炀帝开挖大运河时,即以邗沟为基础连接南北,南到余杭,北到通县,淮安正好地处大运河的中段,从而奠定了淮安南北水上交通的中枢地位。

  古往今来,交通一直都是维系沿途都市经济发展、文化兴盛的重要因素。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要道之后,运河两岸的都市也因河而盛,地处南北咽喉要道的淮安当然也不例外。她不仅成了“南必得而后进取有资,北必得而后粮饷无阻”的军事要塞,也成了周转粮米、流通商品的经济重地。

  早在隋代淮安便设立了漕运专署,后历代王朝无不在此设立漕运衙门,并以中央部级大臣来楚督办漕事。

  宋代的范仲淹,明代的李三才、史可法,清代的铁保、施世纶、琦善、穆阿张等,都曾在楚负责过漕运事务。因漕运机关为中央一级大衙门,大批督漕官吏,卫漕士兵常居淮安,加之各路漕船都经淮安等待盘查过关,船工、舵手、大小商贾汇集于楚,购买货物、饮宴歇息都要在淮安,于是带动了淮安的商业发展,一时“漕督居城,仓司屯工,星罗棋布,俨然省会”,商店旅馆、歌楼酒肆,遍布城中。

  促经济 生文化

  政治、军事的特殊地位又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商贾云集、人文荟萃,又引来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其间。

  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欧阳修、苏东坡、杨万里、文天祥、关汉卿、施耐庵、罗贯中都曾在这里留有踪迹,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有三部出自淮安。更有历代地方名流,文苑才子著书作文,枚乘、枚皋、陈琳、臧吴、臧洪、吉中孚、赵嘏、张耒、卫朴、瞿佑、吴承恩、沉坤、边寿民、阮葵生、邱心如、丁晏、刘鹗、罗振玉等历代文士,不仅为家乡的历史文明增辉,也在中华文化的史册上留有盛名。

  淮安的文化更显现于教育之中。早在北宋仁宗年间,便在城内建有儒学,至清光绪时,境内学堂多达112所。在历代科举考试中,淮安不乏魁首,仅所辖的山阳一县就出过状元2名,榜眼2名,探花3名,进士210名,淮安人历代为官尚书以上的就有11人。

  据不完全统计,古代淮安共出过著作373部,计733卷。可谓文星泰斗、光耀江淮,华章巨帙、罕见其匹。这一切无不得益于运河文化的洗礼。如果说运河文化在宏伟浩大的华夏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则淮安在其中堪称独树一帜。

  赏三湖 寄情怀

  淮安的水域文化更显现于城内三湖一渠之中。

  位于淮安西北隅的勺湖,濒临古运河,因水面弯曲如勺而得名。勺湖“即所谓的放生池也,又曰郭家湖或曰王家湖”。勺湖是因构筑修补淮安城取土而成湖泊,水面洁净,菰蒲飘香。为历代文人雅士辟为寄情怀、避尘嚣的绝好去处,更被佛教界视为建立清净之所的佳地。因此,“古迹多生此地”。

  自晋建淮安城以后,在勺湖园周围的庵、观、寺院有:法华禅院、文通寺、龙兴寺、千佛寺、老君殿。清顺治庚子年间,漕督蔡士英在湖中建大悲阁,设桥数丈以通往来。四周筑堤,种柳数百株。只可惜历史诸迹毁于战火。

  勺湖更是建书院学堂的佳地。清雍正进士阮学浩在此建勺湖草堂,“讲课其中”,后清乾隆年间,建奎文书院,现为淮安中学所在地。勺湖又因其风光秀丽,一时成为苏北名园,刘鹗《老残游记》中多有记叙。更有历代文人或歌或赋,赞赏其美。其中“湖光天影涵玲珑,扁舟载歌随轻风,篙师送我入花去,莲花莲叶翻青红,画船来往不知数,笙歌吹遍湖西东,楼台倒影浴金碧,长桥蟠曲如飞虹”,可见当年勺湖胜境。

  如今的勺湖,碧水、长桥、画舫、亭阁、碑园、相映生辉,更有文通宝塔耸立湖畔,淮安中学坐落其间,塔影、波光、书声、鸟语给勺湖园平添了几多文化的品位。

  萧湖又名珠湖、东湖,与勺湖隔堤相望,自“联城东建,运堤西筑,中间洼下之地,乃悉潴而为湖,以成一方之胜”。昔时萧湖西岸运河堤旁,“韩侯钓台屹然耸立”,钓台南有乾隆的“御诗亭”,台之北有漂母祠,北侧“近古枚里,为居民稠密之地”,湖中“石堤横亘,以便行人”,俗名莲花街。

  明清两代,萧湖周围名园环筑。如明代夏曰湖的恢台园,清代张新标、张鸿烈父子的曲江园、黄兰岩的回园、程莼江的晚甘园、程镜斋的荻庄、吴揖堂的带柳园等。湖中遍长菰蒲,鸦鹭相逐、小坝茶楼、晚风酒韵、普光禅院、落日钟声、游舫弦歌,遥相应和,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或当暑雨初霁,或逢寒雪乍晴,或春风柳绿之时,或秋水葭苍之候,茫茫洲渚,渺渺烟波”流连其间,怎么不令人心旷神怡?

  明清时期,多有文人雅士来此游览,并写下了许多赞美萧湖秀色的诗文。如清杜首昌的《东湖泛舟》中写道:

  晴船如镜画船开,琥珀香浮白玉杯。

  鸥引开樯寻胜去,山分眉黛隔城来。

  云卿祠改空留碣,孺子亭高独枕台。

  不古情深丝管急,绿波不放酒人回。

  可见萧湖当日的景象。后因沧桑变迁,萧湖园亭台楼阁逐渐消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出资恢复了韩信钓鱼台、漂母祠、御诗碑、古枚里亭,在湖内建了石经楼阁。然已难现昔日风景。但萧湖水域文化底蕴尚存,重现昔日风光,再展勃勃生机。

  月湖,又名万柳池,在淮安城西南隅,水平如镜,茭荷杨柳,春生蒲菜,秋有甘藕鲜莲,湖中鱼翔碧水,鸟戏绿苇,更有古道院佛寺、旧由西水关通于西湖,现淮阴农校内,画船来往为旅游胜地。月湖昔日风景如画,古人诗文多有描述,更兼湖中景点较多。比较著名的有灵慈宫、天妃宫、万柳亭、环水亭、开元寺、文节书院、清溪馆等。

  天妃,旧奉守蒲田林愿节六女,死后屡显灵于海上,拯救溺海之人,元时海运漕粮,船人航海多敬祷以求其保佑。元至元年间封天妃神后,建庙沿海州县。淮安约于明宣德年间改灵慈宫为天妃宫,天妃宫虽早无踪迹,然天妃宫蒲菜却闻名遐迩,因月湖中近天妃宫的水域,其淤泥较深,且土质松软,所以蒲菜色白如玉,鲜嫩爽口,故天妃宫与淮菜文化又有割不舍的情缘。

  开元寺也在月湖之畔,寺内有枸杞一株,“相传千余年物,根深入井,其水甘冽,饮之令人寿,因呼为甘泉”。唐白居易在此留有《和郭使君题枸杞井》诗,诗云“山阳的太守政严明,吏静人安无犬惊,不知灵药根成狗,怪得时闻吠夜声”。明万历中李三才改为正德书院。1912年7月改建为“周实、阮式二烈士祠”。

  清溪馆位于月湖西南,为一座水亭花榭式的酒肆,构造精巧,雕刻玲珑,巧夺天工。明清两代,清溪馆的座上客多为漕运官员。清末,漕运衰落,清溪馆也一蹶不振,最终只剩一片蒲葭了。昔日月湖古刹、书院、水榭、亭台,早已荡然无存,但水面仍是芰荷蒲葭,随着淮安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月湖“其景无穷”仍有重现的一天。

  观文渠 晓历史

  文渠贯通淮安三城(旧城、夹城、新城)的一条市河,明淮安知府上陵、山阳知县刘淳引运河水“疏通行舟”,“为民间食用所赖,文风所系”,故民众称之为“文渠”。

  文渠是淮安历史文化的见证。沿文渠两岸留下了许多文化遗址。文渠上有水关九处,水关即水门,可以控制文渠水的进出,作为防水患之用,也有利舟楫通行。文渠最具文化内涵的是历代官员在渠上建造的桥梁,到清光绪时,文渠上有桥55座,经过41条街巷。

  文渠的桥也是楚城独树一帜的风景线,其桥名可窥淮安文化底蕴之深,如青云桥、起凤桥、青龙桥、白虎桥、新虹桥、紫竹桥、三思桥,今镇淮楼前桥、八字桥、大圣桥、广济桥、文津桥、文府桥……且桥桥都有典故,步步皆蕴文风,渠称文渠,可见称楚城为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确不为过。前些年,政府疏浚了文渠,使之达到水清、岸绿、路平、灯亮的效果,而成为淮安城内又一道水上风景线。

  探源淮安的水域文化,不能不提及1951—1952年开挖的苏北灌溉总渠。1951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周总理与其赴京的八婶母聊天时说:“马上要开一条大河,从洪泽湖一直到大海,那时北乡的乡亲也能吃到大米了。”这条大河就是苏北130万水利大军用83个晴天开挖的一条西起洪泽湖高良涧,东至射阳扁担港,全长168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

  总渠与大运河在淮安相交。她不仅为淮河打通一条入海水道,灌溉了数万顷粮田,更为淮安的水域文化平添了无限风光。在大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相继新建了运东分水闸、运南节制闸、淮安船闸、运东船闸、淮安抽水站……在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起30多座桥梁水闸,实属罕见。

  淮安运河总渠上的闸群,无疑成了淮安城又一道极具特色的水域文化风景线,更是现代文明的见证。将运南闸群与运河水上旅游融会贯通,已成为淮安风光旅游的又一亮点。淮安的水域文化无处不在。

  桃花垠曾是淮安城内十二景之一,如今,一代伟人周恩来的纪念馆坐落其间,更为桃花垠增添了圣洁的色彩。河下吴承恩故居前的枚公河是为了纪念枚乘父子命名的,淮阴农校所在的管家湖,亦名西湖,昔时襟河面湖,烟波浩渺,湖中建有唐代的湖心寺,是“当日为淮郡第一名刹”。

  淮安的水域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底蕴深邃丰厚,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无限魅力。不禁让笔者联想,古今中外,城市的兴盛大多与水相关。可谓因水而兴,因河而盛。北京城内昆明湖留下多少悲情欢歌;南京城虽依扬子江而建,然城中秦淮河千古流芳;上海不仅有黄浦江为经,更有苏州河为脉;武汉因长江穿城而过而成九省通衢;苏州城因小桥流水而称东方威尼斯……莽莽水域不仅为大自然增美,更为民族文化添彩。

  本文刊于《中国水运报》9月8日4版


原文链接:http://jtyst.jiangsu.gov.cn/art/2024/9/9/art_41651_1135122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中国水运报】江苏亮出“任务清单”加快建设交通强省

>>下一篇:【扬子晚报】跨越长江!多条过江通道加速推进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交通运输新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交通运输新闻网 jtys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687、010-53385910,监督电话:15611852065,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jiaotongfzdyzx@163.com    客服QQ:2569439875 通联QQ:3072982632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