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大数据智能研判形成“涉嫌非法客运清单”,确定“黑车”非法营运整治行动重点打击对象;通过构建信息化决策网络,静态管理变动态调度,提升道路运输违法经营行为的查处效率;通过“闽执法”平台,实现执法全链条“线上通办”,文书装在手机里……近年来,福建省泉州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打造“大数据智慧大脑﹢指挥调度中枢神经﹢全链条监管”体系,形成“数字赋能、智慧执法”新模式,不断探索丰富交通运输智慧执法新场景。
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公共服务平台。(张俊逸 供图)
大数据助力精准执法
“一辆闽C牌照小型普通客车涉嫌非法营运,将于1个小时后从驿坂收费站驶出。”“立即前往驿坂收费站,在出口匝道布设5G布控球。”这是泉州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联合公安部门开展非法营运整治行动时的一段对话,执法人员根据大数据智能研判形成的“涉嫌非法客运清单”,确定整治行动的执法对象后提前抵达现场,在高速公路的出口匝道上布置5G布控球,将车辆驶出必经的匝道列入实时执法布控区域。待嫌疑车辆进入执法布控区后,执法人员手持简易执法终端立即收到车辆抵达的信息,并按计划在高速公路出口广场实施了针对该车的精准执法检查。
据了解,泉州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联合公安交管部门推动高速公路出入口、公安交通卡口、城市重点区域监控视频的车辆通行信息,以及营运车辆许可信息等大数据的融合汇聚、开发利用、分析比对,形成涉嫌交通运输违法行为线索、规律,并精准推送相关执法单位的“曙光”研判机制。以非法营运查处工作等典型执法场景为突破口,在高速公路出入口、机场、高铁站等执法监管重点区域,执法人员最长可提前12小时预判涉嫌非法营运车辆行驶轨迹,提前做好现场布控,并充分发挥5G布控球、执法终端等装备科技优势,实现线索跑赢时间,精准打击非法营运。
全链条监管消除隐患
在泉州市交通执法支队监测与指挥中心,指挥员通过全市重点道路区域的实时监控视频,发现一辆无危货标识的厢式货车停靠在某店面门口,驾驶员正将货厢里的液化气罐搬运至店铺。指挥员随即通过监测与指挥中心查看周边执法力量实时分布情况,通知附近执法人员立即到场进行执法检查,快速高效地查处一起非法运输危险品案件。
据了解,泉州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着力构建指挥调度“中枢神经”,建设集违法监测预警、综合指挥调度、移动执法监管、综合查询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决策平台,充分利用交通执法监测与指挥中心指挥调度作用,将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调度的同时,将随机巡查转变为大数据驱动下的精准执法,有效提升市区道路运输违法经营行为的查处效率。
泉州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负责人介绍,为更好解决辖区内危货运输企业存在异地经营时间较长、运单与卫星定位运行数据不匹配等问题,增强执法检查的针对性、提升案件查处的实效性,支队不定期申请调取省级、市级危货运输车辆卫星定位运营数据、“危管助手”泉籍车辆运单数据,将车辆长期运行区域、运营里程、运单信息进行交叉比对,初步排查形成异地经营时间较长、每个运单运营里程较长、有行驶里程而没有运单等问题车辆清单。同时在全市危货运输企业源头执法检查专项行动日将清单下发各交通运输执法大队,重点检查企业落实运单制作、车辆动态监管、起运前检查等工作情况,全面打通危货车辆卫星定位、运单制作、起运前检查、装货查验记录等环节的执法检查,贯通全链条监管“毛细血管”。
今年以来,泉州市交通运输执法部门通过运用“数字赋能、智慧执法”模式,共查处客运非法经营行为1121起,危货运输违法行为74起;中心市区交通执法机构依托监测与指挥中心,共查处违法经营行为1963起;自6月“闽执法”平台启用以来,泉州市共立案查处道路运输违法经营案件1412起。
泉州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支队将继续探索数字赋能新模式、智慧执法新场景,让科技应用到交通运输执法各领域和全环节,提升执法检查针对性和有效性,为道路运输安全提供坚实的交通运输执法保障。
(张俊逸 陈裕然)
执法人员查看全市重点道路区域实时监控。(张俊逸 供图)
>>上一篇:福州港可门作业区1-3号泊位通过市级验收
>>下一篇:福建平潭首次迎来境内邮轮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