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绵阳市交通运输局大力推进“公转铁”多式联运,持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促进交通物流降本增效。2024年上半年,全市铁路货运量发出209万吨,比去年同期171.8万吨,增加了37.2万吨,同比增长21.65%。
畅通货运通道
打通大动脉。以推动大宗物资和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为导向,拓展对外开放大通道。目前,通过两轮交通攻坚大会战,建成通车12条(段)高速公路,实现高速县县通,绵阳市成为全省第一个迈入700公里台阶的地级市,“二环九射九联”高速公路网加快形成;绵遂内铁路绵遂段建设正加快推进,全力构建“十”字铁路主骨架,川青铁路青白江至镇江关段开通运营,绵阳境内开通安州、高川两个车站,进出绵通道扩展至17条。
强化主干道。以加快推进公铁优势互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导向,持续强化国省道“5纵5横”主骨架,推进交通干线成环成网,不断提升县域内干线通道服务水平。目前,绵阳市现有国道6条、769公里,省道19条、1421公里。普通国道二级、三级及以上比例分别为94.3%、66.5%。
畅通微循环。以提高农村物流节点和主要经济节点通达通畅程度为导向,将路网规划与产业发展融合衔接,疏通城镇交通瓶颈。目前,重点乡镇和产业园区半小时内上高速比例达100%,全市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85%,建制村通等级路比例达到100%,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达到73%。
强化供需对接
摸底运输需求。绵阳市交通运输局同市发改委、经信局、商务局、邮政局和农业农村局等有关部门协同联动,梳理全市重点企业的产品流向、运输线路、年货运量和运输需求,整合同类同向的运输线路,形成重点企业物流运输诉求台账。同时,全面摸底道路货运市场运力情况、铁路货运场站组货能力情况和运输经营状况,全面分析供需之间差距、矛盾。
搭建沟通平台。坚持部门“牵线搭台”、企业“牵手合作”,建立行业部门、运输企业、货主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沟通协调机制。组织各方定期对接交流,鼓励企业及时发布运力资源和运输需求,打破信息壁垒,推进供需适配。同时,现场收集企业意见诉求,解读政策,答疑释惑。
推进资源整合。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促进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商贸供销等资源整合,全市实现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县乡全覆盖、村级覆盖率达93%。推动货运行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2023年新增18家规上货运企业,较2022年实现增幅125%,2024年已建立入统潜力台账,每月全覆盖走访,力争实现新突破。
优化运输服务
服务上门“提质”。上门宣传政策,绵阳市交通运输局会同成铁物流中心绵阳营业部、机场集团主动上门宣讲优惠政策,展现不同运输方式优势。截至目前,已上门走访各类重点企业14家,帮助3家企业对接协调参与“长江班列”有关事宜。优化运输方案,根据企业产品特点、线路流向和货运需求,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输方案供企业测算,帮助企业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提高公转铁质效。截至今年9月,绵阳市皂角铺铁路物流基地发送量同比增长34.83%。做强运输保障,服务企业发展,在得知华瑞汽车正处转型关键期,立即会同属地政府和有关市级部门主动上门拜访,建立“点对点”联系机制,收集企业诉求,定期跟踪回访,解决了企业在运输环节的后顾之忧。
科技赋能“增效”。积极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城新区自动驾驶项目入选交通运输部第二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在此基础上,绵阳市智慧物流成功入围申报国家级项目,为西部唯一入围城市,将成为全国示范,对推动智慧交通、物流运输发展意义重大。积极培育网络货运平台企业,解决传统货运组织模式车货匹配比低、交易成本高等问题,提升运输效率,全市现有网络货运平台企业3家。
政策支撑“加劲”。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等政策,2023年,绵阳绕城高速(市管)免收车辆通行费8000余辆、260万元。根据交通运输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运用道路货运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督促指导各地逐户走访货运企业,鼓励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工作。全力配合做好省级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申报工作,推动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运输站场等交通基础设施与现代物流产业链设施互联互通、高效衔接。
下一步,绵阳市交通运输局将持续做好交通设施建设、供需对接、运输服务优化等各项工作,尤其是进一步加大上门服务的力度,深挖市场潜力,推动运输结构转型。(绵阳市交通运输局)
>>上一篇:乐山市交通运输局到沐川开展调研联村帮扶工作
>>下一篇:巴中市交通运输局召开全市交通运输项目工作专题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