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的山楂熟了,得靠人挑肩扛往山下运,路不好走,烂在地里的都不少。现在柏油路修到家门口,货车直接开到果园,太方便了!”承德市兴隆县蘑菇峪乡果农王大爷站在自家果园旁,望着蜿蜒伸向山外的柏油路,脸上满是笑意。
这样的幸福变迁,在承德的深山村落里随处可见。作为全省面积最大的城市,承德境内“八山一水一分田”,农村公路曾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如今,一条条“四好农村路”如同毛细血管般遍布群山,不仅串起了千家万户的出行路,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截至目前,承德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1526.5公里,“十四五”以来,累计建设改造6263.7公里,建设规模与总量居全省首位,用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果诠释着“路通百业兴”的深刻内涵。
驱车行驶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农村公路上,两侧林海苍翠,花香袭人。“我们修路时采用了就地冷再生、场拌热再生技术,因地制宜加强绿化美化,既减少了资源浪费,又实现了生态保护。”承德市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介绍。作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塞罕坝精神发祥地,承德始终将生态优先理念贯穿公路建设全过程。“十四五”期间,全市打造绿色公路776公里,公路沿线因地制宜种植云杉、樟子松等乡土树种,让每一条路都成为一道生态风景线。
破解山区建设难题,承德的创新实践从未停歇。面对土地紧张、资金短缺的困境,承德推行“田路分家”“公路与防火道统筹规划”等模式,成功破解用地瓶颈23个;通过整合涉农资金等方式,解决配套资金难题57个。如今,全市202个具备条件的乡镇全部通三级以上公路,2456个建制村通等级公路,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提前完成交通运输部“新三通”目标。
“以前下雨天出门全是泥,现在柏油路修到家门口,接送孩子、赶集,卖点儿本地白菜、大葱都可方便了!”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清泉村村民张大妈说,现在村里通了公交车,半小时就能到县城,生活越来越便捷。
安全是出行的底线。针对山高壑深、临水临崖多的地形特点,承德市五年来累计完成安防工程1010.7公里,改造漫水桥和过水路面238处,改造存量危桥90座,实现危桥改造“动态清零”。获批“提升农村公路防灾减灾体系韧性”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乡道石横线入选全国首批公路安全精细化提升精品工程,让群众出行更安心。“路上的护栏、警示标志都很齐全,晚上还有反光标识,就算走夜路也不担心。”经常驾车送货的个体商户赵先生说。
“农村公路+”的发展模式,更让这条路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路”。隆化县“七家-茅荆坝片区”获批交通运输部“四好农村路”推动片区产业发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公路串联起温泉、民宿、特色种植基地,实现了“交通线”向“风景线”“产业线”的转型。“公路修通后,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民宿旺季全满,还带动了周边农产品销售。”民宿经营者张先生笑着说。目前,承德已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3个、省级示范县11个,29条公路获评全省“美丽农村精品示范路”,4条入选全省“十大最美农村路”。
展望未来,承德市将锚定“十五五”发展目标,计划明年建设改造农村公路1500公里,力争“十五五”期间完成4000公里建设改造任务。一条条蜿蜒伸展的农村公路,正承载着承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燕赵大地上铺就出一幅生态优美、产业兴旺、百姓幸福的乡村振兴新画卷,为交通强省建设贡献承德力量。(姚丽新 陈瑞利)
责任编辑:邢默冉 审核:刘练
>>上一篇:晋州至石家庄城际公交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