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处东海之滨,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作为中国最早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省份之一,坐拥台、侨、特、海等多重优势,连接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圈,与国家发展战略同脉动,福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开放发展良机。
“舟行四海,货通天下”。从古至今,福建一直处在对外交流的前沿,“海上丝绸之路”在这里扬帆,郑和“七下西洋”从这里启航。作为福建水运经济腾飞的见证者,福建港航从“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历史中走来,以蹄疾步稳的身姿为福建水运发展织就了一张宏伟蓝图。
港口升级步伐坚实
初春的八闽大地,依然草木苍翠。极目远眺,现代化的港口集群与城市楼宇、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看到眼前的情景,让人难以想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福建港口,是这样一番模样:港口淤浅,码头失修,历史上曾经风樯鳞集的福州马尾港,甚至几乎无一座可供轮船靠泊的码头,货船装卸须通过锚地过驳作业。
“把握机遇、奋起直追,时不我待!错过高质量发展这趟时代列车,对不起父老乡亲、子孙后代!”记者在采访期间,许多福建港口从业者这样说。
中流击楫,精神振奋。行走在福建大地,抓创新、强港口的好故事书写不尽,全省港航人积极投身高质量发展新实践,勇推港口发展再攀高峰。
“十二五”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促进航运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十条措施》《加快港口发展的行动纲要(2014-2018)》等港航扶持政策,开始了打造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化港口群的新步伐。以厦门海沧和福州江阴为主的集装箱港区,以罗源湾和湄洲湾北岸为主的大宗散货港区,以湄洲湾南岸、漳州古雷为主的液体散货港区分工明确,错位发展。
正是有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深蹲助跑”,福建港口发展才有了“起飞跳跃”——
厦门港远海码头、嵩屿码头均可同时接待两艘全球最大集装箱船舶靠泊作业,厦门国际邮轮母港可接待世界最大的22.5万总吨邮轮靠泊,福州港罗源湾港区可门作业区30万吨级干散货码头以及湄洲湾港斗尾港区斗尾作业区2个30万吨级原油码头投产运营,罗屿40万吨铁矿石码头即将投入使用,泉州港泉州湾港区石湖作业区2个10万吨级集装箱专用码头即将建成……更多的规模化码头拔地而起,福建港口进入“大船时代”。
汇集合力、挖掘潜力、释放活力,福建港口在新起点破浪前行……2020年,福建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6亿吨,同比增长4.5%,增幅超过全国沿海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福州港货物吞吐量完成2.49亿吨,同比增长17.1%,增速在全国货物吞吐量排名前三十的港口中遥遥领先;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140.53万标箱,成为全球排名第十四、单月集装箱吞吐量超百万标箱的世界大港。
“丝路海运”走深走实
去年9月8日,2020“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召开。今日的五缘湾畔,让人触摸到福建港口发展的脉动,同时见证“丝路海运”朋友圈日益扩大。
“‘丝路海运’的目的,就在于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福建省副省长崔永辉指出,通过“丝路海运”和数字丝路等载体,加强产业、投资、经贸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将海运优势转化为国际间合作势能,在互利共赢中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018年12月,福建省在推进“海丝”核心区建设的基础上,率先开行“丝路海运”,旨在打造服务标准化、运行便捷化、管理智能化“一带一路”航运物流服务新品牌、新平台。
凭借优越的营商环境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福建港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海内外越来越多的港口、航运、物流企业汇聚、发展。
不到两年时间,首批“丝路海运”省级扶持政策出台、国际铁海联运厦门回程过境班列首发、“丝路海运”联盟常态化运作、“丝路海运”自动气象观测站建成投用、世界最大装载能力的集装箱船——“现代格但斯克”号靠泊厦门港、天津港集团和韩国现代商船公司加入“丝路海运”联盟、福州港“丝路海运”快捷航线首航、“丝路海运”快捷航线“进口直提”通道正式启用等重要节点事件,将港航合作、物流服务、经贸往来推向全新高度,掀开了福建“海丝”建设的新篇章。
如今,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丝路海运”这一现实画卷正在波澜壮阔地展开,把中国经济的大海和世界经济的汪洋紧紧融汇在一起。
《“丝路海运”建设蓝皮书(2019—2020)》(简称“蓝皮书”)指出,运行一年多来,“丝路海运”的规模和国际海运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促进航贸物流要素在“海丝”核心区进一步聚集。通过积极拓展国内国际合作伙伴,抓实抓牢高质量服务标准,降低贸易物流运转成本,提升整体营商环境,“丝路海运”为“海丝”贸易与合作打造新引擎、拓展新动能、培育新业态,正逐步成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交流的新平台、新标杆。
创新发展凝聚共识
一辆辆无人驾驶的蓝色自动导航运载车(AGV)有序进入作业区域,完成装载即驮着集装箱自行离开驶向货场,远方16台自动化轨道吊在各自区域内来回移动理货……2月22日,记者在厦门远海码头现场看到,自动化岸桥正将巨轮运载的集装箱吊运上岸。2020年5月11日,全国首个5G全场景应用智慧港口项目在厦门港远海码头启动运营,标志着厦门港“新基建”走在全国前列,有力助推厦门港转型升级、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厦门远海码头在传统智慧码头运营的基础上毅然‘换挡’,立足于高度信息化、全自动化系统,融入5G、区块链等当前最前沿技术,向更高层次的‘智慧港口’全面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为发展闯关,为未来蓄势。”厦门远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博生表示,“新基建”的意义不在于盲目扩围升级,而在于破梗阻解难题,厚植创新沃土,让“新基建”驱动新引擎,抓住点“新”成金的转化器,真正释放红利。
除了现场装卸搬运,“信息跑路”正在悄然改变传统港口作业单据繁杂、手续繁琐的各个生产环节。厦门国际航运中心港口智慧物流平台、集装箱智能理货系统、进口集装箱提货单电子化和设备交接单电子化流转平台等一批信息系统先后上线运行,港口生产业务效率进一步提升。
进入新发展阶段,福建港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何在,新优势何来?
“‘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深化改革的‘先手棋’,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我们必须勇于打破思想禁锢,把‘放管服’改革进行到底,让改革成为惠企利民的不竭动力。” 福建省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子闽一语中的。
为此,福建省港航事业发展中心着力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行政服务全过程,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于2018年10月在泰宁大金湖试点开展内河船舶“多证合一”,并于2019年起在全省推广,进一步为内河航运企业节省管理成本、船舶燃油费、停运损失等各类费用。
近三年来,福建通过港航船检“放管服”改革措施,累计已为船舶航运企业节省各项费用超过1亿元,有力推动全省航运业、造船业发展。
除此之外,福建港航管理部门率先探索公益性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有效激发了港航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厦门港建立覆盖港口经营人、水路运输经营人、船舶服务业经营人及水运工程建设经营人等领域的信用等级评价标准,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年度信用等级评价,根据信用考评结果实行分级管理,在各级各类评先评优、实施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市场准入、政策扶持等方面激励守信企业,对失信企业实施联合惩戒,打造了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监管工作的“厦门港样本”。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张子闽表示,放眼未来,福建港航将瞄准问题、补足短板,向创新要效益,进一步发挥港口岸线资源优势,加快构建“能力充分、服务高效、开放融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水运体系,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航运交流合作,为建设新福建,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全媒记者:王有哲 通讯员:陈娜妍)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jtyst.fujian.gov.cn/zwgk/jtyw/mtsy/202103/t20210311_5547216.htm
>>上一篇:2021年春运落下帷幕
>>下一篇:泉州投入120亿元发展交通运输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