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秋 周琳梅 通讯员 陈能伟 邓伟翰 康濒文
广阔苍穹、航程万里,乘势而上、直冲云霄。“十三五”以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建成航空战略支点,构建国际航空客货大通道”以及建设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空中心要求,立足发展实际,大力发展民航事业,各项目标任务均提前完成,基本形成以南宁、桂林两大干线机场为核心,北海、柳州、梧州、百色、河池、玉林支线机场为辅助的“双轮驱动”“干支协同”航空发展格局。
五年来,我区民航发展迈上新高度,乘坐飞机成为很多人的出行选择。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这些“钢铁银鹰”在一次次腾飞中缩短时空距离,拓展发展空间,飞向老百姓的故乡和远方。
建设发展亮点纷呈 运输水平节节高升
2020年8月28日,玉林福绵机场正式通航,结束了玉林市没有民用航空的历史,实现了730多万玉林人民的航空梦。玉林福绵机场通航,是广西民航业快速发展的缩影。“十三五”期间,广西民航累计完成投资约73亿元,投资规模和建设强度创近20年之最。桂林机场T2航站楼扩建工程、柳州机场航站楼扩建工程、梧州机场迁建工程、北海机场站坪扩建工程(全国首个民航工程总承包试点项目)等项目竣工投产,广西民用运输机场达到8个,是中南片区机场数量最多的省(区)之一,初步形成“两干六支”运输机场体系。
随着民航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民航运输水平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区在飞航线330条,其中国内航线292条,地区航线6条,国际航线32条,通达国内外145座城市。全区完成通用航空飞行总量2.75万小时,较“十二五”末期增长9.1%。广西机场年旅客保障能力由2015年的2800万人次跃升至2020年的3820万人次,服务保障能力提升36%,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更加突出,运输生产总体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北海机场顺利实现两百万级旅客吞吐量的跨越,柳州机场正向两百万级迈进,北海、柳州两大百万级机场旅客吞吐量占比由“十三五”初期的10%提升至2020年的15%。
短途运输获得新发展,全区累计开通“梧州—桂林”“梧州—北海”“梧州—南宁”“南宁—桂林”4条短途运输航线,逐步优化广西通用航空交通网络布局,初步实现区内重点地市通航短途运输航线串飞环飞。
安全防线根基牢固 便民服务面面俱到
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回顾过去五年,广西民航安全工作成绩突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未发生运输航空事故、地面事故,顺利实现第36个安全运行年;完成了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以及世界体操锦标赛、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春运等节假日的保障工作。
在确保安全的同时,我区针对群众出行需求,进一步提升民航服务能力。机场航班放行正常率从2015年的76.23%提升至2020年88.89%,连续3年高于80%,创历史新高。此外,我区连续五年开展服务质量专项行动,所有国内安检验证通道实现无纸化通关及人脸识别,有效促进旅客出行便利化、机场服务高效化。区内机场在各地市共设置129个航空服务点,并开通连接34个市县的20条城际地面班线,启用南宁首个空、铁、公联程联运城市候机楼,实现中转联程便民化。
互通门户联络四方开放高地互惠互利
广西是我国唯一一个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五年来,我区民航凭借独特区位优势,不断拓展东盟“市场”。目前,全区国际航班覆盖东盟10国22个城市;南宁机场与所有东盟国家首都通航,通航点数量居全国第4位。
“十三五”期间,东盟航线旅客吞吐量达百万人次,有力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广西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建设;开通、加密至银川、成都、重庆、西安等西部陆海新通道节点城市航线50条以上,开通、加密至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航线,不断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我区空中通道服务能力得到持续增强。
临空经济区建设初见成效。2019年,我区印发《加快建设北部湾区域性国家航空中心工作方案(2019-2021年)》,围绕将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打造成为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空中心的目标,实现我区民航业高质量发展。如今,南宁市已成为第15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成为我国第一个面向东南亚地区的区域航空枢纽,我区对外开放迈上了新起点。
五载砥砺奋进,九万里风鹏正举。如今,加快建设交通强区的号角已吹响,“十四五”规划发展已然开局,广西民航将在一次次腾飞中追赶跨越,为壮乡人民美好出行展现更大担当、贡献更大力量。
图为南宁吴圩国际机场。 周长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