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海上风电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建设发展。在众多海上风电勘察项目历练中,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简称中交四航院)的勘察铁军们凭着一股执着坚守与匠心耕耘的韧劲,铸就了勘察项目离岸70公里、勘察水深70米的“双70”勘察闪亮品牌。
离岸70公里,水深70米,汪洋孤舟,风高浪急。在这种工况下,传统的船载钻机连正常的钻进都难以实现,遑论精细化勘察。“越是艰难越向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这就是我们勘察铁军的气质。”中交四航院勘察测绘院院长祝刘文说。
硬核装备护航精细化作业
“海上风电项目具有离岸远、海况差、风浪大的特点,离岸越远,波浪越长。长波浪会对勘察环境和具体的数据分析产生一定影响。”中交四航院勘察测绘院副院长梁文成负责过港珠澳大桥岛隧勘察工作,清楚地知道水深每下探10米,便会给勘察团队带来加倍的困难。
“在港珠澳大桥超级工程项目上,我们投入了第一代HD—500波浪补偿钻机设备,能够实现1米的波浪补偿,从而真实反映海底地层的情况。”梁文成表示,这个在当时看来已是先进的设备,在风电项目上依旧显得有些“力道不足”。针对深水的波浪、水流对钻探套管造成破坏的问题,勘察团队迅速组成专项工作小组,换装波浪补偿能力更强的新一代海洋钻机HD—600,波浪补偿能力从上一代的1米提高到3米,拥有定制的更大尺寸且由特种钢材制作的194毫米厚壁套管。
随后,勘察团队又从套管刚度和连接方式两个方面进行工艺技术攻关,前后经历了两个月的现场试验,最终将新一代的活套管技术运用到了风电项目中,满足外海50至70米水深的勘察要求。这让中交四航院成为少有能在作业海域水深50至70米、钻进深度超120米的情况下,还能进行精细化勘察的团队。
依靠“硬核装备”,中交四航院在海上风电勘察领域打响了名号。此后,海上风电勘察项目订单更多,针对不同项目的不同特点,中交四航院勘察团队攻克了更多难题。2020年3月,作业区域中心区离陆地94公里的汕头市中澎一、二、三海上风电场项目测风塔工程顺利完成;刚刚完成的宁上高速公路霞浦福安段东吾洋大桥勘察区水域水深65米、最大潮差达9米;正在实施的汕尾揭阳深远海海上风电规划研究地质普查项目最大水深70米,离岸最远70公里。
深耕蔚蓝领跑风电勘察
从码头港池到港珠澳大桥施工水域,再到海上风电项目,勘察项目离岸的距离从数百米到数千米,再到如今的离岸50公里甚至70公里。一次次从近岸走向远海的足迹与征程,不仅见证着中交四航院在海上勘察领域的深耕精进,也真实记录着勘察人员的艰辛。
“一旦勘察船离岸50公里以上,即使天气再好,也看不到岸线,举目四望,皆是汪洋大海。”中交四航院阳江海上风电勘察项目经理傅文淦体会深刻。
“一般一个勘察孔位工作流程是3到5天,我们要求一艘勘察船一次出海尽量打3到4个孔位。一船的人要在海上作业十几天才能回岸补给休整一天,然后继续随船外出作业。”汕头中澎风电项目负责人王兴乐说,长期的风吹日晒和“与世隔绝”早已是家常便饭,每次出海后手机连不上网、无法通信,只能用卫星电话联络沟通。
泛舟瀚海,行远探深。正是中交四航院勘察铁军的执着坚守与匠心耕耘,铸就了闪亮的“双70”勘察品牌。在福建、广东沿海海上风电勘察项目中,都能见到中交四航院的身影。华电阳江青洲三海上风电项目等数个项目综合起来,总钻孔量高达500个。如今,中交四航院已然成为海上风电勘察领域技术装备发展的领跑者、勘察外业工作实施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