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品 摄影报道
近年来,贺州市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全力东融、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秉承“脱贫攻坚、交通先行”的发展理念,发扬“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工作作风,全力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十三五”期间,贺州市新建改建公路1745公里,全市通车里程达到5173公里,实现建制村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撑,村级公路为脉络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乡村交通面貌焕然一新,促进贺州市实现从贫困县区全覆盖到贫困县区“全摘帽”的历史性转变。
提质增效“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新成效
为进一步优化农村路网,畅通农村公路“毛细血管”,贺州市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重大民心工程来抓,活用土地政策,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狠抓项目落实。“十三五”期间,全市先后实施路网项目32个,总里程608.1公里,总投资87.5亿元;实施乡乡通二三级公路315.9公里,投资25.8亿元;实施窄路加宽项目821.5公里,投资2.3亿元;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3042公里,投资3.5亿元;实施危桥改造项目107座,投资4.1亿元;实施路面大中修70公里,投资0.5亿元。
此外,贺州市先后自筹资金10多亿元,积极推动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基本形成安全通畅、便捷高效的农村公路网,提前实现707个建制村通水泥(沥青)路、通客车目标,农村地区实现“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城货下乡、山货进城、电商进村、快递入户成为现实,当地农村公路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农民出行难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强化管理农村公路治理能力取得新提升
贺州市交通运输局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按照“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总体要求,研究出台《贺州市打造“四好农村路”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贺州市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激励政策实施方案》,着力构建“建、管、护、运”四位一体道路交通新格局;同时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管、护、运”协调可持续发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初见成效,有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截至目前,贺州市农村公路管养总里程4058.03公里,其中国道0.81公里,县道895.90公里,乡道1252.99公里,村道1908.31公里,列养率为100%。
在农村公路治理养护工作方面,贺州市深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列入全国试点,以市政府名义制定印发《贺州市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县乡村三级管养机制不断完善,群众自觉维护管养村道的积极性不断提升。2017年以来,钟山县、富川瑶族自治县先后被评为“四好农村路”自治区示范县,推动农村公路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不断带动“互联网旅游+”“农村电商+”迅速发展,为乡村发展带去人气、财气。目前,平桂区已完成自治区示范县创建申报工作。下一步,贺州市将积极争创“四好农村路” 全国示范市,打造农村交通服务乡村振兴样板,进一步彰显交通先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效能,让一条条通达的农村公路,串起一条条“致富线”“风景线”。
全力攻坚交通扶贫瓶颈问题取得新突破
全力打好交通扶贫攻坚战,解决了几代人想解决但又难以解决的“硬骨头”,推动一批偏远山区乡村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突破土瑶群众与世隔绝出行不便的难题。2017年以来,贺州市对鹅塘镇明梅、大明、槽碓和沙田镇金竹、新民、狮东等6个广西的土瑶族聚集深度贫困地区发起攻坚战。攻坚战中,交通部门累计投资6603万元,建成土瑶村与外界通联的5条“经济通道”。其中全长10.75公里的贺州城区至鹅塘盘古道路建成,打通了槽碓、大明、明梅三个土窑村外联通道;全长23公里的紫云洞至沙田桂山改建道路建成,打通新民、金竹、狮东三个土窑村外联通道;针对土瑶部分村组间道路不畅、出行难、难出行问题,贺州市先后投资2626万元,建设土瑶地区内联道路60.49公里,实现了六个土窑村道路相互联通,解决了土窑村群众出行难、运输难的问题。此外,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下拨专项资金1000万元,地方自筹214万元,建设生命安全防护工程69.3公里,保障了土瑶群众出行安全,受益群众8万多人,有效解决了土瑶山区道路临崖路段的安全隐患,助力土瑶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通畅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路通,百业兴。”随着贺州市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焕然一新,群众摆脱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过上了“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好日子,有力促进乡村振兴,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下一步,贺州市交通运输部门将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巩固、发展、完善和提升“四好农村路”,为实现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坚强交通支撑和保障。
贺州市土瑶族地区农村公路。
>>上一篇:龙门大桥项目提前实现“攻坚二季度 实现双过半”目标任务
>>下一篇:“广场大家乐”交通专场晚会在钦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