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活 周彰
中国公路学会主办的首届全国公路“微创新”大赛铜奖,自治区交通运输厅2020年度“科技示范”创新典型案例,交通强国建设广西交通建设试点项目……一张张闪亮的科研创新名片,是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以下简称北投集团)兰州至海口高速公路广西钦州至北海段改扩建工程项目(以下简称钦北改扩建项目)为推进交通运输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兴安水平、全力建设交通强国的具体体现。
钦北改扩建项目是自治区重点工程,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期调整重点项目,自开工建设以来,项目全体参建人员坚持把科研创新当作企业的生命力、工程的驱动力,用科研创新为项目提速增效、保障质量、保驾护航。
科技示范工程:助力建设交通强国
今年9月,交通运输部专家对钦北改扩建项目科技示范工程进行实地考察。该工程是广西第一次入选的项目,对提高广西工程品质和科技水平,促进国内先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开放科研共享,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钦北改扩建项目充分发挥北投集团全产业链优势,围绕设计、施工、运维全寿命周期,从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等多维度入手,紧扣工程特点和难点,通过合理运用新技术,以对向海经济走廊区影响最小的方式实施改扩建,让人民群众以最安全舒适的方式、社会物资以最高效畅通的方式穿越向海经济走廊区,最大程度地降低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交通出行、沿线居民的影响。
钦北改扩建项目以打造“无感化施工、品质化扩容、智慧化保障”交通科技推广示范与宣传基地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环、车、人低影响型绿色建造、公路基础设施安全耐久提升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服务钦州至北海高速公路建设与运营,促进交通技术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进一步提升我国向海经济走廊区公路改扩建技术水平。此外,通过钦北改扩建科技示范工程建设,探索交通科技集成创新和成果有效转化的方式,推动了交通运输部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和快速转化。
在推进过程中,该工程紧紧围绕广西沿海、沿边的特点,克服高温、高湿、高盐、高辐射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带来的不利影响,进一步运用科技的力量,在不利的条件下创新性完成各项任务,形成多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模式。
“桩柱一体化”:首创桥梁装配式工艺
针对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施工时间紧、用人紧张等困难,钦北改扩建项目努力克服疫情影响,通过科研创新提高工程效率,在国内创造性地进行“桩柱一体化”工艺试验,取得一定成效,获得中国公路学会主办的首届全国公路“微创新”大赛铜奖。
该工艺使用“搭积木”的方式建造桥墩、桥梁,极大地减少桥墩现场浇筑使用时间,桩基和墩柱采用工厂化预制生产,从而达到桥梁装配率建造100%。根据当前试验结果表明,“桩柱一体化”各项力学检测、建造工艺均满足设计要求。“桩柱一体化”工艺是国内首创的桥梁下部结构装配式新技术,它的成功应用将减少施工对正常交通的干扰,使关键环节施工时间得以明显缩短,保证工程进度按原计划推进,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与此同时,将形成一套全装配式桥梁结构的完整技术体系,进一步推动、完善产业链转型升级。
“桩柱一体化”工艺试验的顺利实施,对贯彻钦北改扩建项目“无感化施工、品质化扩容、智慧化保障”建设理念,推动广西乃至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装配式建造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跨海特大桥:竖起海上环保新标杆
红树林是北海的“城市绿肺”,是海洋、滩涂、湿地、生物多样化的重要保障。钦北改扩建项目铁山港跨海特大桥部分桥墩穿过红树林群,在推进项目施工过程中,环保和进度同时推进成为一大难题。
保护生态环境是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项目指挥部多次修改设计方案,不惜增加成本投入,制定严密的环保方案及管理制度,注重环保措施优于施工进度,以实际行动助推北海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如此,铁山港跨海大桥两岸还设置泥浆集中处理站,每组桩基施工完毕后,通过泥浆泵车将沉淀泥浆抽出,并运至桥头排入泥浆集中处理站后进行循环使用,达到环保高效的目的。
钦北改扩建项目在整个施工期间开展“四微”“四新”活动,“四微”即以个人的微改革、微创新、微发明、微创造撬动企业由量变到质变,将钦北改扩建项目“科技+”的一张蓝图画到底;“四新”即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激发生产活力。通过这些活动在实践生产中提炼和总结科研成果,目前已收集到上百份有特色的科研创新方案,今后将进一步在工程中推广应用。
科研创新为钦北改扩建项目开了一个精彩的好头。在我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钦北改扩建项目及时打通妨碍发展的梗阻,坚持科技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环保优先,为广西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建设中的铁山港跨海特大桥。 钦北改扩建项目指挥部 供图
>>上一篇:南宁轨道交通4号线及2号线东延线正式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