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交通运输新闻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时事聚焦 > 正文

湖南交通“建设人脸识别履约监管系统解决交通工程标后监管难题”被国家发改委作为招投标领域创新成果向全国推广

时间:2021-06-25作者:佚名来源:湖南省交通运输厅

  

  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招标投标领域10项典型示范经验和30项创新成果,湖南交通“建设人脸识别履约监管系统解决交通工程标后监管难题”被国家发改委作为招投标领域创新成果向全国推广。

  从业单位不按合同约定配备相关专业人员、从业人员资格不符要求、相关人员不按合同约定到岗履职等交通建设领域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阻碍品质工程和平安工地建设的重大顽疾。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坚持问题导向、敢于“破冰”,2017年建设上线了湖南交通在建项目从业人员履约监管系统。该系统基于物联网、人脸AI识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大数据平台,全面、系统、实时、彻查建设领域从业人员履约情况,有力有效,对促进“品质工程”建设,强化建设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建设市场秩序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三年多的系统应用,实现了湖南省交通运输建设履约人员的履约全过程的动态、实时的监督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交通运输建设领域从业人员履约不到位的难题。

     (一)主要做法

  通过出台制度、研发平台、构建闭环监管体系,提升人员履约系统监管效能。

  一是多维监管全覆盖。从项目及人员两个维度实现全覆盖,将全省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水运工程等重要项目,施工、监理、检测等领域的重要参建岗位都纳入监管范围,可实时掌握人员履约情况。

  二是坚持技术创新。对监管人员采用全息影像加密技术进行电子锁定、人脸考勤机实行“一机一码”制、考勤机固定地址记录IP,系统自动比对以上信息,发现异常将自动发出预警。

  三是坚持管理创新。先后制定了《湖南省交通建设项目从业人员履约监管系统管理办法》等5项制度文件,明确规定了申诉、处罚的流程和制度,从管理上、实施上、惩处上形成了一整套闭环监管体系。

  四是确保数据真实。系统对接国家身份证中心进行资质证件的核验、开发异地考勤大数据预警模块、考勤数据三方备份、扣分结果自动生成、申诉多方监管,多维度保障了数据安全。

  五是坚持刚性执行。系统考勤数据一经录入、确认即锁定,不能后补、无法篡改,任何数据变动都会提醒示警、全程留痕,杜绝了任何人为操作。

  六是打通监管壁垒。将从业人员履约系统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电子招标系统、企业信用评价平台联通,实现数据共享。与质量安全日常管理平台融合,加强了人员履约监管的结果运用。

  

      (二)主要成效

  一是重建了人的信用、单位的信用。湖南交通在建项目人员履约出勤率有了质的提升,基本杜绝了“无证上岗”、“一人多岗”、“串岗挂证”现象,“飞行履约”、“长期不在岗”等老大难问题也得到有效治理。

  二是建立了人员履约监管成套方案。系统自2017年上线以来,完善了“长效机制+监管平台+日常监管”模式,人员履约管理日趋规范化、精细化和信息化,积累了可复制推广的成套方案和经验,并逐步推广到全省的工程建设领域,各行业履约人员数据共享、形成监管合力。

  三是基于信息化系统实现办事“不跑一次”。人员履约平台基于信息化技术研发,全部流程、全部数据网上办理,数据交互全程平台监管,不接受线下材料,全程不要、不让群众跑腿。

  四是形成风清气正的工程建设行业生态。人员履约结果与信用评价完全挂钩,兑现失信惩戒,人员履约管理已由过去的宽松软向严紧实转变,由要我履约向我要履约实现了根本性转变,系统的建设应用为引导从业单位落实质量安全责任,促进市场有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原文链接:http://jtt.hunan.gov.cn/jtt/xxgk/gzdt/jtyw1/202106/t20210625_19792558.html

>>上一篇:赵平: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 结合“我为群众...

>>下一篇:钱俊君:“学史力行”推动道路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交通运输新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交通运输新闻网 jtys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687、010-53385910,监督电话:15611852065,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jiaotongfzdyzx@163.com    客服QQ:2569439875 通联QQ:3072982632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