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不停车检测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就是一个科技的超限检测站,它从检测到执法一环扣一环。”7月14日,娄底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洪峰在治超工作新闻座谈会上介绍,“该系统密切监控多个卡口,一旦有超限超载的车辆通过,就会立即发出警报。现在,全市共有19套非现场执法系统投入使用,分别设立在全市的主要国省干线公路。”
据了解,娄底是全省能源原材料基地,以煤、钢、水泥、碎石为支柱的“黑、大、粗”产业结构派生出了一个巨大的物流市场,超限超载一度十分猖獗。娄底市自2015年启动集中治超工作以来,市治超办不断深化部门联动融合,整合公安交警、路政、运管等多部门执法力量,紧盯路面治理、源头管控等关键环节,结合娄底治超工作实际,不断创新治理手段,引入新技术开拓“互联网+”思维,完善“源头+科技+联动”的硬核治超模式。通过6年多的集中整治,娄底市的货物运输车辆违法超限超载行为已得到了有力遏制。如今,“超载不上路”已在广大货车司机心中根深蒂固。
强化源头监管把好“出厂关”
娄底市率先在全省启用“货物源头治超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称重、车型识别、车牌抓拍、全景视频、超限超载报警、防作弊逃逸等功能,相当于在每一个货源企业门口建了一个“超限检测站”。目前,已有148家重点货物源头企业纳入远程监管,涉及水泥生产、采石场、搅拌站、洗砂厂等企业。对违规装载货物的企业则依据296号省长令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查处。今年以来,全市共约谈货物源头企业29家,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78份,处罚14家。
推进科技治超织密非现场“执法网”
2019年,全市第一期7套不停车检测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娄底启动非现场执法工作,全年处罚车辆775台次,相关路段超限超载率下降明显,第二期12套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已于今年1月底开始投入使用,今年以来全市公路非现场执法共处罚案件927起。该系统的启用有效的解决了执法难、执法人员不足、人情执法等问题。
高速出入口、重要卡口、大型桥梁、边界等地段均实现了远程监控,多点位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非现场执法的应用,省、市、县、站治超信息实现四级联网,构建了全方位、全立体的科技治超网络。近几年来,全市国省干线路面监测超限超载率由最初的43%下降到1%以下,高速公路超限超载率从17.97%下降至0.5%以下。
路面治超联合执法。
联合出击构筑路面治超“全链条”
全市路面治超建立了路警联合执法机制,以站点为依托,加强对重点路段、重要卡口、边界地区的巡查和管控,高频率开展流动治超,做到24小时“不打烊”,路面流动治超实现全方位、无死角、无盲区、无缝隙、全覆盖,严厉打击超限超载行为。今年以来,全市共查处超限超载车辆1160台,卸载货物11416.22吨,查处并恢复非法改装车辆121台。
目前,全市共开展专项整治行动25次,超限超载车辆强行冲关、堵塞收费通道等行为得到有力遏制,高速收费站入口超限超载车辆堵塞交通顽疾得到有力遏制。
目前,全市联合治超常态化机制已经建立,市县两级均成立了由政府牵头、多部门参与的治超协调机构,治超工作实现从部门单打独斗向“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属地管理、全民参与”的模式转变。
下一步,娄底市治超工作仍将在路面治理、源头管控上持续发力,不断完善科技治超的应用,攻难关、破难题、探新路,努力推动全市治超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广大市民“铺”就平安路。
>>上一篇:株洲组织开展铁路安全环境综合整治系列宣贯活动(图)
>>下一篇:常德市交通质安站送服务上门 解急难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