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郑燕 摄影报道
罗志荣是梧州航道养护中心贵港铁桥航道站的航标员,扎根航道一线30多年来,他用一名航道人的责任与担当,肩负起过往船民的踏实和平安。以站为家、以航为业,秉承着敬业奉献的精神,罗志荣得到了行业的认可,先后获得“广西交通运输行业十佳航标工”“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职工标兵”“梧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甘当工作的“老黄牛”
1990年,罗志荣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机会,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进入梧州航道养护中心贵港铁桥航道站工作,当时的铁桥航道站人员少、任务重、条件差、工作苦,但罗志荣从来没有后悔。为尽快熟悉辖区航道情况,他起早贪黑、脏活累活抢着干,用最短的时间将辖区航段所有航标的位置、型号以及更换时间熟记于心。
每年汛期,我区经常出现大范围、持续性的强降雨,贵港铁桥航道站辖区内16座航标灯50多组电池常因不能依靠太阳能板自行充电而需更换电池。因为道路狭窄,有些航标灯所在的位置无法依靠交通工具到达,只能靠肩挑的方式进行运输。面对重达80多公斤的电池组,罗志荣总是不惧困难,冲在最前面。“我就像是领头羊,职工都看着我呢,困难的活我当然得带头。”罗志荣平静地说。
“我们所管辖的航道是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航段,船舶航行密度大,航道的安全畅通尤为重要。”罗志荣介绍,贵港铁桥航道站需要24小时有人值班来盯着这些航标。当其他人享受假期时,罗志荣却总是很忙碌。当被问到怎么节假日还在工作时,他总是笑着说:“手写顺了,一不小心就在值班表上写了自己的名字。”然而,这已经是他连续12年的“不小心”了。从2002年开始,几乎每次节假日都是罗志荣的加班日。
航标养护的“发明家”
航标巡检是航标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名航道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从进入贵港铁桥航道站工作的第一天起,罗志荣便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同事学习航标维护保养知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掌握各种航标灯性能、养护、维修知识,渐渐成为单位的“土专家”;同时,他还善于研究,“两个航标小发明”在全区航道系统普及应用。
“我们每个标志艇底座前都会有一个浮桶,每过一段时间,这个浮桶、标志艇、锚链就会缠绕很多航道上游漂下来的垃圾,一旦达到一定重量就会把标志艇一起拉沉,造成航标损毁。”贵港铁桥航道站副站长黄勇向笔者介绍。罗志荣了解情况后,认真专研,把原来的固定浮桶改成可以随水流旋转的滚动浮桶,利用浮桶随着水流滚动,垃圾就无法在浮桶和标志船上缠绕,大大减少航标维护的工作强度,节省航标维护经费。
贵港铁桥航道站辖区航道上有6座桥梁,而设置在桥墩周围的航标,由于桥身阴影遮挡了阳光,常常导致太阳能电池因日照不足而不能自行充电,每隔一两天便需要更换电池,每次更换电池都需要一笔费用。为算好这笔经济账,罗志荣积极查阅资料,集思广益,在原来太阳能电池板盘再多增加一块太阳能电池板,并针对航标所处位置,调整电池板的角度,争取最长的日照时间。在罗志荣与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改装后的太阳能航标灯有效解决了桥梁附近航标经常更换电池的缺陷。通过这个小发明,该航道站每年能减少更换电池次数10至15次,节约维护船舶油料2000升。
带头学习的“领头羊”
“眼都花了,手也抖了,写个名字都不利索了,一大堆英文字母和符号见到都晕啊!”罗志荣和站里的老航标员刚开始学习航道信息化技术时都曾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困难。罗志荣所说的航道信息化技术,指的是梧州航道养护中心2011年投入使用的航道监控系统。该系统投入使用后,改变了过去单靠人工巡查航标的历史。面对新技术,罗志荣主动学习,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给大家、带领大家共同掌握航道监控系统的使用方法。
工作中,罗志荣要求每一位职工都统一穿着工作服,外出巡航执法穿统一的执法服、胸挂执法证,做到规范、严谨和专业。平时,罗志荣还经常帮助贵港铁桥航道站毗邻单位加固流槽、转移物资,用行动树立起航道工人的良好形象。
“罗志荣今年50多岁了,但他依旧恪尽职守、爱岗敬业,以吃得苦、舍得干、不抱怨的态度默默做好每项工作。”提起罗志荣,梧州航道养护中心党委书记黎经文竖起大拇指点赞。
罗志荣在维护航标灯。
>>上一篇:南丹公路养护中心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筑牢廉洁自律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