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在哀牢山深处的元阳梯田,以其自然景观名扬四海。早就盼望着身临其境。
初春时节,阳光明媚。我们一家踏着春天的脚步,越过锡都,跨过红河,穿过小水井隧道,进入元阳梯田景区。
路边的植物增多,空气渐渐湿润。驶过云雾缭绕的坝达村,通过树林葱郁的多依树,车停阿者科村广场。
表弟介绍:阿者科村,海拔1950米,是个哈尼族的古村落,坐落在哀牢山的半山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充满了浓郁的原始乡土气息。
我们沿着高低不平的石块路,穿过迎客广场,驻足长宴街。一栋栋错落有别、像蘑菇一样的房子映入眼帘。据说,哈尼族的祖先看到漫山遍野、不怕风吹雨打的蘑菇,受到启发,模仿蘑菇的样子盖成住房。住在蘑菇房,冬暖夏凉。
继续前行,耳边响起潺潺的流水声,寻声走到石块砌成的水沟旁,沟水清澈见底,明镜透彻。村寨上方有茂盛的树林,聪明的哈尼族人利用山坡的落差,将水引到房子旁,流入村寨下方的梯田。村里人畜饮水,都是纯天然的山泉水。
游意未尽,太阳西下,匆匆告别阿者科村,马不停蹄赶到坝达村。
坝达村面东靠西,是观看日落的最佳景点。观赏时间在每天傍晚,夕阳西下、满天红霞的时候。
沿着景区栈道,爬上观景台,定睛一看,人山人海,哪有我们的一席之地。一对讲着纯正普通话、年龄六十多岁的夫妻说,为了占领此位,已等候五六个小时。嘴甜的妻子与他们交谈几句,他们把三脚架挪了一下,让我靠近栅栏。
我轻轻侧身进去,靠在栅栏木柱上,打开相机,梯田映入镜头,从峡谷底到山顶,坡陡田陡,坡缓田缓;山林相连,交错贯通,简直就是一架登天的梯子。
半小时、一小时过去了……等啊等,太阳终于滚下山顶,我们期盼的霞光美景没有出现,天就黑了,只得遗憾离开。
次日清晨,跟随酒店卢老板,沿着崖边石块小道,穿过一群楼房,下到最底一栋房子。爬上楼顶,站着七八个人,有的在支三角架,有的在固定手机支架。
黑夜悄悄散去,天空慢慢泛白。俯瞰前方,脚下万丈深谷,大地氤氲浓雾,仿佛站在空中,伸手可触摸到天。微风吹过,远山的阿者科村时隐时现,在晨雾的青山绿水中闪烁,就像世外桃源。
“太阳要出来了,大家做好准备”。酒店老板说。大家立刻屏声静气,等着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太阳从东边群山脊后跳了出来,万缕红霞彩光四溢,和山谷中缓缓升腾的晨霭交融,变幻着五光十色的光芒。
梯田水面在阳光映照下,泛起点点金色,渐渐伸展。霞光下,万顷梯田波光粼粼,一片金黄,一片湛蓝,一片淡紫,绚丽迷人,宛如一幅水墨画,如临仙境,美到让人窒息。
不绝于耳的相机快门声响个不停,我们瞬间凝固,记录着晨光下梯田的美景……
太阳升顶,走进梯田文化博物馆。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农具,我的思绪仿佛倒回千年:1300多年前,为躲避战乱,哈尼族人来到这里,为了生存,把青山“雕刻”成十多万亩的浩瀚梯田,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用“中华风度,世界奇观”来形容梯田景观,一点也不为过。
轰鸣的马达声,唤醒了我的思绪。坐在返程车上,扭头从车窗看去,一栋栋蘑菇房掩映在青山丛林中。我想,生活在大山里的哈尼族人,虽然驻地偏僻,条件艰苦,村落稀疏,房舍土朴。但是,他们祖祖辈辈以山林为家,以鸟兽为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喝着纯净的山泉水,用双手耕耘着这片土地,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幸福生活吗?
>>上一篇:祖国颂歌
>>下一篇:消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