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公路行业从事宣传工作30多年,感慨良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发展变化日新月异。
就从办公用品说起吧:1989年我刚参加工作时,在宣传部,办公用品是纸和笔。1999年,宣传部配了一台联想电脑,是我们政工部门的第一台电脑,是多么稀奇和不得了的事了。通过上级培训和我自己的不断尝试,终于在半年内能操作电脑了。当时的开心劲儿,现在仍历历在目。
养路工具,1989年我参加工作时,基本是锄头、粪箕,有大型装载机、翻斗车等机械设备,但数量少,养路基本靠人工挖、背、驮,我在祥云段,去养护一线锻炼,与道班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早出晚归,一天完成不了多少养路任务。现在,小型机具、冲击夯、平板夯、破碎锤、小型压路机、路面清挖机、灌缝机等等各种机具一应俱全,大大提高了养路的效率,把一线养路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1989年到2008年,我们宣传载体主要是大理公路小报,一月出一到两期,是最受广大职工喜爱的行业小报了。当然也充分发挥了鼓与呼的作用,缺点就是一期报纸最快也要5天才能与广大职工见面,时效性受到限制。2008年到2018年办起了大理公路局外网,一点开,就可以看到大理公路局的大事、要事,可以了解行业的先进集体、个人,可以知晓整个单位的动态,及时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受众不仅是单位内部的全体职工,可以扩大到整个社会。影响面与大理公路小报不可同日而语。
2018年底,大理公路局外网停办,厅局要求我们集中力量做好国家、省、州级的外宣工作。我们按照每个礼拜下属单位上报不少于一篇新闻稿件的要求,稿件按照省交通运输厅、省公路局、大理公路局的要求,逐级严格修改、审核把关,择优外投,形成一个对外宣传的常态化的良性工作机制,全局每年在《中国公路》、省厅、省公路局网站发表文章600篇以上,单位的工作通过各类新闻稿件、通讯得到及时反映,提高了单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外宣工作取得的成绩得到各级的认可。
1989年12月,我刚来宣传部,用的是机械相机,照片用胶卷,照好后要到相馆里冲印,成本高,速度慢。到2002年,单位购置了第一台价值5000元的数码相机,立拍立用、便捷高效、节约成本。写文章也由手写到电脑打字,省时、省心、省力。在工作之余通过电互联网可以了解全世界、全国、全行业、全省、全州形势,学习时事政策,学习业务知识……方便快捷,可以让自己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让自己通过不断的各种知识的学习,武装头脑、开拓视野、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立于不败之地。
我才参加工作时,大学本科生在我们单位还十分稀少,中专以上学历的人也不多。现在大中专生在我们这个行业已是进入的门槛,研究生、博士生也不少。以前养路人在大家的印象中是泥腿子,现在我们养路人中作家、养路技术专家、学者、会计师、工程师、经济师、机械师、技师......比比皆是,素质的提升,助推了我们这个行业的不断发展,树立了单位形象。
刚参加工作时,我住的是单位分配的20平米的陈旧的红砖房。整幢房子有三层,楼下住人,楼上办公,尽管条件十分简陋,但是大家伙干工作兢兢业业,职工食堂办得红红火火。现在住宿条件大为改观,大理公路局养路人都住上了100多平的单元房、180平的跃层、几百平的别墅,出入开上了轿车,家里看上了超大超薄电视,用上了双开门冰箱、全自动洗衣机。太阳能、空气能热水器可以让你劳累一天回来后清清爽爽洗个热水澡。伙食花样百出,换着吃个不停。上班的交通工具由过去的小马车、自行车变为了如今的小客车,养路工作也由过去的人工步入半机械化、机械化,割草由割草机取代了过去的镰刀,修补坑塘由破碎锤取代了过去的锄、镐,制图做报表也由过去的手工变为了今天的电子表格。效率高了,工作轻松了,养路环境越来越好,大理公路人的养路热情越来越高,养路干劲越来越足,路养得通平美绿安,站所建设得象美丽的花园,人在路上走,如在画中游。工作学习、生产生活有芝麻开花节节高之感……
我们的穿着打扮也由60、70年代的打补丁衣服到今天的一天一换、半天一换,裙子、短裤、吊带装、裙裤、西装、休闲装任你选,上班时有正装、橘红色的工作服。喜欢什么时装了淘宝上点一下,交款,东西就直接送到家里来。要什么有什么,应有尽有,方便快捷。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向着百年复兴的中国梦不断迈进,伴随着共和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公路行业在祖国的不断强盛中也迎来了发展兴旺的大好时机。我在奔六之年,作为交通强国梦建设者中的一员,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感恩我们的党,更加坚定了不忘初心跟党走的决心。
>>上一篇:大理站一把轮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