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汤葱葱
江苏南通据江海之会,扼南北咽喉,集长江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身。近年来,南通市抢抓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逐步构建起公铁水空多种交通运输方式齐全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不断放大“南通好通”“左右逢源”优势,为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拓宽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奠定坚实的基础。
构建更高质量交通网
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坚持系统思维。交通运输部门强化统筹,努力解决衔接协调不畅、结构不平衡不合理等问题。
一是紧盯短板。南通交通稳步推进北沿江(沪渝蓉)高铁建设,构建南通“十”字型高铁骨架,加快推进通苏嘉甬铁路如东延伸段、如皋至靖江城际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补齐铁路供给短板。加快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长江隧道建设,尽快开工苏通第二过江通道项目,进一步化解跨江融合的瓶颈。
二是紧盯重点。深入落实“水运江苏”,与南通向海图强的发展方向、江海联动的资源优势紧密结合,乘势而上提升水运能级,加快打通通扬线、通海港区至通州湾港区疏港航道等高等级航道主骨架,实施连申线航道南通段“三改二”,加快沿海进港航道和深水码头建设,助力建设富有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
三是紧盯实效。坚持“跳出交通看交通”“不就项目谈项目”“不以项目大小论英雄”,结合“十五五”规划研究,更加注重对支撑带动发展的实质效果。既要加快推动通常高速、通沪高速等过江通道接线项目,也要关注通港达园的公路、铁路、航道项目以及“小而美”的民生项目,解决好“最后一公里”和“最先一公里”的衔接问题,构建综合效能更强的交通网。
做强经济发展助推器
作为承载生产生活要素流动的基础性行业,交通运输部门不仅把交通基础设施建好,也要把运输组织好,更好地服务南通市高质量发展。
一是用好资源。主动策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强与上港集团合作,加快南通港国际货运发展,加强航线开发,推动通海港区开通至上海外高桥、洋山港“五定”班轮。推动洋吕铁路、通海港区专用线等地方铁路一体化运营,积极探索南通港铁水联运信息交换共享,加快实现南通港铁水联运“零的突破”。合力打造海安商贸物流园多式联运示范区,建设内陆集装箱还箱点。加快组建南通市班列公司,打造开行稳定的国际货运班列线路体系。
二是用好政策。以成功申报沪—苏锡通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为契机,打造通海港区等江海联运枢纽、吕四作业区等铁水联运枢纽、兴东机场等陆空联运枢纽,打造综合货运枢纽集群,健全集疏运体系,提升枢纽功能和承载能力。推进运输服务规则衔接,持续推进南通港、上海港集装箱“联动接卸”,加快南通机场“水果、冰鲜、水生动物”口岸功能建设。积极参与建立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中心,创新东中西部平台对接机制,加强城市合作。
三是用好机遇。协力推动低空经济发展,以应用场景为导向,系统谋划低空空域、起降点、试飞基地、航路航线、飞服平台等基础保障,加强与上海、苏州等地低空运输的协同联动,研究开辟低空客货航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好百姓民生连心桥
南通交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工作理念,持之以恒建设人民满意交通。
一是坚持公交优先。按照轨交、公交、慢行一体融合的思路,强化衔接互补,打造更为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深入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深化客货邮融合发展,发挥好公共交通的“兜底”作用,始终将发展成果让群众共享。努力促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着力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和联程联运,推动提升客运整体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更好满足社会公众出行需求。
二是坚持执法为民。把交通运输从业者的诉求和愿望贯彻到执法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树立“先送法再执法、先服务再检查”的执法理念,实现企业“办事无忧”、执法“无事不扰”、服务“无处不在”,将交通运输执法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办成百姓心头的“温暖大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是坚持用户视角。深化“一件事”改革,拓展“不见面审批”、电子证照、跨省通办等便民举措,通过全流程体验办事流程,进一步优化高频常用事项服务,提升窗口服务“温度”。加强窗口前移,优化便民服务点设置,主动加大政策解读力度,多渠道共享应用政务数据,推进一网通办、免证办等应用场景,让数据“线上跑”,避免“多头跑”“往返跑”,提升政务服务窗口办事便利度。
守牢绿色安全生命线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安全生产是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贯穿各项工作,是事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要始终守牢这两条红线、底线。
一是完善治理体系。严格落实领导责任、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织密风险防范和隐患整治责任网格。深化精准监管,紧盯“两客一危”、工程建设等安全生产事故易发环节,深入开展专项执法。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从“大安全”的角度,构建联动高效的安全防护体系。
二是推进减污降碳。紧盯污染排放重点,深化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持续提高交通建设绿色化、标准化水平,大力推进港口船舶污染防治能力提升。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突出抓好“两新”工作,聚力实施交通运输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全面开展城市客车新能源推广、营运货车淘汰更新、营运船舶报废更新、港口物流设施设备更新、机场设施设备更新、基础设施设备数字化转型六大行动,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文刊于《中国交通报》9月13日8版
>>上一篇:【中国交通报】科技兴安 精细治理
>>下一篇:【中国交通报】张雷“犟”人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