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古代的陆路交通,最晚在战国末期就已形成了连通中国四川、云南和缅甸、印度的国际交通体系,即后来史学家所谓的“南方丝绸之路”。滇西大马路,作为云南古代交通的大动脉,民间自古就有“滇西大马路,九关十八铺”的说法。
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开通西北丝绸之路,派张骞出使西域,历尽艰险才抵达大夏,孰料在那里发现了蜀地特产“邛竹杖、蜀布”,由此方知西南地区早就存在一条从成都通向印度、中亚的古老商道。
“南方丝绸之路”并非一条单纯线性的中外通道,而是大致从北向南,由若干条干、支线构成的一个大范围的交通网络,其主干线路有两条。
一是西线,史称“旄牛道”。这条主干线从成都出发,经历史上的临邛(今四川省邛崃市)、青衣(今四川省名山县)、严道(今四川省荥经县)、旄牛(今四川省汉源县)、阑县(今四川省越西县)、邛都(今四川省西昌市)、叶榆(今云南省大理市)到永昌(今云南省保山市),进入缅甸,继而到达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就是司马迁《史记》所揭示的“蜀身毒道”。之后由巴基斯坦西北方向经阿富汗等中亚地区即可进抵西亚、欧洲。
另一条主干线路是东线,史称“五尺道”(由于秦国车轴官制为五尺宽,故称“五尺道”)。这条主干线也从成都出发,经僰道(今四川省宜宾市)、南广(今四川省高县)、朱提(今云南省昭通市)、味县(今云南省曲靖市)和谷昌(今云南省昆明市),而后西向至大理与旄牛道会合,以达南亚。民间所说的滇西大马路所指的就是昆明至大理云南驿的这段古道,共有九关十八铺。
明朝统治云南之后实行了严格的 “兵屯”制度,今日云南广大地域,凡地名称关、堡、铺、哨、营、旗均与明初大规模汉民入滇直接相关,是当年屯田者聚居地或大军安营扎寨之处所。
元代设立的站赤制度奠定了云南驿道交通的基础,此后明清两代又加以完善,设置关、堡、驿、铺、卡、哨等,以保障人流、物流畅通,维护沿线治安稳定。这也就有了滇西大马路上的“九关十八铺”。
“九关十八铺”:九关是哪九关?十八铺有哪十八铺?
“九关十八铺”之“九关”:“关”在古代是负责盘查往来人员,须有通关凭文才能放行,同时关还兼具“守关阻敌”的职能。“关”的级别相对较高,一般都有关兵百余人,关田几百亩。
“九关”分别为:碧鸡关、老鸦关、炼象关、南平关、响水关、勒马关、赵普关、回蹬关、鹦鹉关。
九关十八铺”之“十八铺”:“铺”的功能更像是“五百里加急”的一个驿站,除了传递公文信件外,铺或堡还兼具过往公职人员的食宿与接送,到达哪个县就归哪个县负责,并沿途保护官员的安全,如果在哪个地方出险,当地官员将面临革职问罪的风险。
“十八铺”分别为:黑林铺、读书铺、草铺、白酒铺、炼石铺、河西铺、兰谷铺、新铺、舍资铺、黑苴铺、蒙七铺、石涧铺、马石铺、州前铺、水盘铺、双树铺、苴力铺、天申堂铺。
真实“九关十八铺”是怎么样的?
第一关 碧鸡关:位于昆明西山垭口,相传唐南诏时,昆明坝子东边有金马山,西边有碧鸡山,犹如金马碧鸡环抱滇池,蕴藏帝王建都立业的气数。
故南诏王在昆明建拓东城,在碧鸡山垭口设关隘,取名“碧鸡关”。
第二关 老鸦关:位于禄丰县与安宁市的交界处,属禄丰县土官乡老鸦关村委会驻地。明朝洪武十五年(1383年)老鸦关设关。老鸦关山势险峻,它的西面是孝母山的支脉,山势险峻,道路崎岖,旧时有兵匪强盗打劫,争斗中常有人死于非命,乌鸦争食竞鸣,噪声远传数里,故取名老鸦关。民间曾有民谣“看见走不到的碧鸡关,走到看不见的老鸦关”。
第三关 炼象关:距离禄丰县城15公里,现为禄丰县金山镇腰站村委会管辖,是昆明到大理“九关十八铺”中的第三关。炼象之名始于元代,因该地高山呈现红褐色,形如巨象,故得名。由于炼象关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同时又是滇西大马路上最为繁忙的商贸集散地。
第四关 南平关:位于禄丰城西10公里的崇山峻岭中,三面陡峻,修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消失,共使用了400多年。
第五关 响水关:位于禄丰城西20公里的响水河上游山腰上,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由于其所在位置,山高谷深,水落叠滩,如雷贯耳,故名响水关。
第六关 勒马关:建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关前小山腰上建有关帝庙,大殿内塑有关云长像,红面须髯,乘赤兔马,绿袍金甲,横刀勒马。勒马关殿前有对联:勒马以思,问刘兄张弟何在?横刀欲试,叫魏贼曹瞒休亡。对于旧时跑江湖的马帮来说,关老爷是忠义的象征,于是每当路过勒马关都会进殿瞻仰。
第七关 赵普关:位于禄丰县广通镇东约8公里,洪武十五年设关。元朝武将赵也先不花(蒙古族),在广通聚兵接济明军,从征大理有功,授楚雄卫左所土军镇抚,守御广通东山赵普关,共9代承袭,康熙年间改土归流裁革,赵普关历时308年。
第八关 回蹬关:广通镇西行约8公里就是回蹬关,海拔1981米,山势峻险,道路崎岖,是滇西大马路上的险关隘口。回蹬关建于明洪武十六年,相传公元762年,南诏王阁罗凤领兵东征昆明,行至关前大雨滂沱,雷电轰顶,军师将卒劝其回马下岭,故得名“回蹬关”。
第九关 鹦鹉关
第一铺 黑林铺
第二铺 读书铺:据说是一个财主带孩子去昆明拜师,途经读书铺时,孩子不小心睡着了,怎么叫也叫不醒,最后有人告诉财主将孩子放到“醒石”上,孩子醒来后从此发奋读书,并考取了功名,于是便有了读书铺这个名字。
第三铺 草铺
第四铺 白酒铺:据说这里的水酒曾名噪一时。
第五铺 炼石铺:旧时盛产铜矿。
第六铺 河西铺:由于星宿江是南北流向,河西铺建在星宿江的西北,故名河西铺。
第七铺 兰谷铺
第八铺 新铺:由来很简单,以前左右都有一个铺,后来在中间又建了一个铺,就叫做新铺。
第九铺 舍资铺:九关十八铺中规模最大的铺,舍资铺在滇缅公路通车后废弃,后为舍资镇,再后来与一平浪镇合并。
第十铺 黑苴铺:黑苴铺原名蛇黑苴,因旧时常有蟒蛇出入而得名。
第十一铺 蒙七铺
第十二铺石涧铺
第十三铺马石铺
第十四铺 州前铺:明朝至1954年以前,南华县叫镇南州,设在镇南州前面的铺就叫做州前铺。
第十五铺 水盘铺:铺前水系环绕,形状如圆盘。
第十六铺 双树铺:棵大树是当时的地标。
第十七铺 苴力铺:是彝族话的直译,意思是出火草的地方,火草是一种可以用来织布的植物。
第十八铺 天申堂铺
据专家介绍,在民间虽然有“滇西大马路,九关十八铺”的说法,但据史料记载,从昆明至大理云南驿的这段古驿道实际不止九关十八铺。这些古楼、古桥、古道、古寺、古牌坊等,历史遗迹将为学界研究南方古丝绸之路提供广阔空间,更为游客呈现出一道文化旅游盛宴。
(伟光汇通金山古镇 秦明豫)
>>上一篇:鸟瞰“怒江第一湾”
>>下一篇:中国交通新闻网:甘肃续建高速公路项目100%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