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一车车马铃薯平平顺顺运出村,黄五香露出了欣慰笑容。
机耕道上,种菜大户,曾经的贫困户叶诗法,正将早白玉品种的马铃薯装入泡沫箱,这可是今年第一茬,再通过三轮车,转运到新建的1000余平米的村交易市场。因为上市期普遍早1-2个月,抢占了先机,卖上了好价钱。
进入3月中旬,南方天气以晴好为主,气温攀升,又是春播生产最佳时节。江西省遂川县泉江镇太盆村的蔬菜大棚里绿意盎然,蔬菜长势喜人,菜农们干得热火朝天。
太盆村离县城仅4.5公里,农田面积748亩,坐拥广阔的“菜篮子”市场前景,由于地势明显从平原向丘陵过渡,早晚温差大,利于糖分蓄积,菜更鲜、爽脆,清澈的河水从村边流过,冲积出肥沃的滩地,是远近有名的蔬菜种植专业村。
黄五香是遂川县泉江镇太盆村党支部书记,她说放在前几年,她压根不敢想。
叶诗法直言不讳,以前各家各户种菜时,出村道路狭窄不畅,菜农只能一担担从地里挑到县城卖,往往因为不够新鲜被压价,卖不完的,也只能低价处理掉。因为多为土路,一遇大雨,泥泞难行,时常有孩子和挑担的菜农摔倒,苦不堪言,太盆村成了贫困村。
2003年后,遂川启动了革命圣地项目,与县城咫尺之遥的太盆村,终于通了一条宽3.5米长4.5公里的水泥路,直达县城,出行条件大为改观,祖祖辈辈种菜为生的村民,大呼党的政策好。
路通了,村民的思路也打开了!
2012年,黄五香走马上任,为摆脱贫困,她争取扶贫部门提供了产业互助金,贷给村民发展产业,可发展啥呢?
黄五香分析,太盆村是县城饮用水一级保护区,不能开矿、办企业,不能大规模养猪,有了水泥路,种菜还是靠谱。当然,老方法肯定行不通了,要摒弃农药化肥,改施有机肥……她带着村干部、思想比较活跃的菜农到县内外参观学习,引进了大棚,种上了市场俏销的新品种,慢慢地,菜农生活有了起色,名气也越来越大。
善于思考的黄五香,成了菜农脱贫致富的“领头雁”!村里的大棚越来越多,蔬菜产量也越来越高,大伙的荷包也越来越鼓。
“十三五”期间,扶贫政策的春风“吹”进了山坳,路的变化显而易见。县里拨款,村里修通了2米多宽5公里长的机耕道。在叶诗法的大棚外,2米多宽的机耕道,过一辆小农用车绰绰有余,批发商直接来到地头,零距离选货,零距离上货,十几分钟后,菜就出现在农贸市场里。
有了路,菜农的大棚也“鸟枪换炮”,进入2.0版。
如今每个大棚,面积约400平米,骨架、薄膜、滴灌系统加起来,造价在万元左右。相较于第一代塑料大棚,棚更高大结实,钢管替代竹片做骨架,更承重,更耐久;高标准田园化改造后,棚四周水沟环绕,旱情较重时可漫灌,棚内则埋设了滴管系统,确保节水保墒;小型翻地拖拉机、旋耕起垅机自由出入,大大减轻劳动强度……叶诗法坦言:“如今种菜,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没修通路,这些可想都不敢想!”
日臻完善的道路,让太盆村淋漓尽致发挥出得天独厚的种菜优势,“菜二代”“菜三代”比比皆是。因品质好、产量高,这里与雩田镇中洲村、泉江镇螺溪村,并称为遂川三大蔬菜供应地。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从开工到落成仅30余天,一座占地千余平米的钢制框架式交易市场落成,后八轮挂式货车能灵活掉头,大宗新鲜菜调运不是梦。
而这一切,只花了不到10年时间。
临别,黄五香、叶诗法们道出牛年期盼:借助路网升级,今年内完成商标注册,改变过去有名无实的尴尬,提升品牌辨识度;在大型集贸市场内开设专区,方便消费者特别是大宗批发商“点对点”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