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拙作《一条见证奇迹的路》一文先后获得了第36届(2019年度)云南新闻奖报纸副刊(纪实文学)一等奖、第27届(2019年度)云南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和2020年“奋斗杯”云南省群众文艺作品大赛文学类一等奖。
作品原刊登于2019年7月29日《怒江报》副刊,以纪实方式讲述了独龙江公路建设、改造的艰难历程,以及通车二十年来在促进独龙江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目标中发挥的不可替代性的重要作用,充分展现了党和国家对独龙族群众的深切关怀,体现了怒江各族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独龙江公路于1999年9月9日通车,被独龙族干部、老县长高德荣先生誉为独龙族人民获得的“第二次解放”。二十年来,源于工作需要和个人爱好,我一直关注着独龙江公路通车后的独龙江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独龙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变化,持续不断地收集、整理、归档相关信息和图片,并在每一次进独龙江的过程中,感受着它点点滴滴的变化,在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的历史时刻和独龙江公路通车二十周年之际,终成报告文学《一条见证奇迹的路》一文。
20年持续不断的跟踪关注,20年持续不断的辛苦“孕育”,20年一直在等待“一朝分娩”的幸福时刻。因此,报告文学《一条见证奇迹的路》是我已发表的四百余篇(首)诗歌、散文、纪实和学术研究等文学作品中酝酿时间最长的,曾经多次激情澎湃地提起笔,又一次次无奈地半途而废,后来好不容易初稿写成时,总感觉缺少一些生活的踏实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于是将其束之高阁,心中徒生挫败感,沮丧之极。直到传来独龙族在全国率先实现整族脱贫目标的巨大喜讯,思路便豁然开朗,果断地抛弃了原来的初稿,重新谋篇布局,放弃了重大题材类报告文学的大而全的老套路,侧重于聚焦几个亮点,以生动的细节来突出过去、现在的沧海桑田,以“我”作为一名老交通人二十年来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作为主线,去见证一个民族因一条路而快速实现“一跃千年”梦想的人间震撼奇迹,一气呵成!
20年长久的等待,有时候是一种精疲力尽的焦熬,如果没有一颗坚定、韧性和毅力的心,如果没有一份老交通人应尽的责任,我也许早就放弃了撰写《一条见证奇迹的路》的念头。我只是一名朝九晚五的行政机关普通职员,文学创作仅仅是业余爱好,正是这一颗“业余爱好”的心,让自己放下了所有的顾虑,不肖计较于所谓“作家”的权与责、名与利,轻装上阵,“成”与“不成”,一切顺其自然,最后反而水到渠成,“无心插柳柳成荫”,实在是幸运之至,也从中得到几点肤浅心得,与诸位文友略以言表,权作茶余闲聊,无意班门弄斧,更不敢妄自菲薄。
感悟一:静下心来,持久关注身边熟悉的几个热点。新闻类的深度报道、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和学术研究等创作题材,往往时间跨度比较长,涉及的人和事比较多,事件所发生的每个阶段的时代背景、政策措施、形成的原因和结果等各有不同,素材繁多,线索复杂,这就需要创作者本人首先必须静下心来,冷静分析自己擅长哪个行业的题材,再确定自己要关注的热点,并持之以恒地深探下去,点点滴滴提炼、归纳好自己的所思所想,为后来的整体思路和谋篇布局打好基础,不可半途而废。
感悟二:切忌普遍撒网,无的放矢。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生也就能做那么几件重要的事,写新闻类的深度报道、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和学术研究等文章也如此,必须聚焦自己熟悉的行业,这样写起来顺手,轻车熟路,至少可保证不会偏离主题,尽可能地做到有深度、有力度,提出的独立观点和见解要基本符合事物客观发展规律,避免出现离题、偏激等情况。比如我长期在交通运输部门工作,比较熟悉怒江交通的历史、现状、政策和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容易找到焦点、难点和热点,容易找到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的细节、亮点,离开了这个行业,去写其他行业的题材,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生手,很多时候找不到切入点,即使找到了,也往往因为研究不透彻、深入了解难,从而举棋不定,不易下笔。因此,切忌普遍撒网,不要什么题材都去写,更切忌涉入自己不怎么熟悉的行业题材,泛泛而谈,无的放矢,这样往往会导致谋篇百部,却无一篇是精品,徒劳无功。
感悟三:执着地深耕生活,切忌蜻蜓点水。能够同时写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学术研究等多种文学体裁的作家是有的,但是,能够同时写工业、农业、科技、教育以及政治、军事、航空航天等等多种题材内容的超全能型的作家恐怕是没有的。因此,我以为执着地深耕生活,更多的是说要深耕于自己所熟悉的行业、自己所确定的创作方向的那个生活,而且必须是深度融入其中,不是蜻蜓点水式的漂浮于表面,如果没有这样下了苦功夫的“脚力”作为前提和基础,自然也就不会有接下来的洞察事物本质的“眼力”、思考问题根源和结症的“脑力”,更不可能具备最终要写出好作品的“笔力”。
感悟四:紧扣时代主旋律的作品才有生命力。“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作家是弘扬时代主旋律、凝聚民族向心力的生力军之一。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一部优秀的作品,一定是反映这个民族精神灵魂的时代主旋律的作品,它因展现大家共同尊崇的核心价值观而产生共鸣、共赏和共勉,古今中外无数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莫不如此。
>>上一篇:老邮递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