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交通运输新闻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运输资讯 > 正文

不能忘怀的记忆——思澜公路建设追忆之二

时间:2021-08-07作者:佚名来源:云南省交通运输厅

  第二部分

  思澜公路建设“民办公助”开先河

  “阿哥阿妹的情意深,好像那芭蕉一条根,阿哥好比芭蕉叶,阿妹就是芭蕉心……”这是电影《芦笙恋歌》的插曲,影片反映了云南省澜沧江流域澜沧拉祜族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反抗压迫的坚强性格和柔美的爱情。《婚誓》这首插曲,歌词优美,用极具云南特色的葫芦丝伴奏,旋律轻灵婉转,电影一经放映,立即传唱大江南北,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只因交通落后不便,很少有人问津。

  今年70岁的澜沧县退休干部扎列,从小在拉祜族寨子里长大,20岁那年第一次走出大山到思茅,整整走了3天时间。那时澜沧到思茅没有公路,扎列从寨子步行到县城,再坐上简陋的长途汽车从澜沧、勐海、西双版纳绕道至思茅。他说,思茅到澜沧不直通公路,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边疆人民迫切希望修建直通思茅的公路。

  根据澜沧县里相关记载,为修建思茅到澜沧公路,历届老领导曾几度到北京向中央反映,但因国家经济困难,一直没有列入计划。直到1983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之际,县里再次向国家计委、交通部反映,提出修建思澜路的请求。

  党的光辉照边疆,上下同心闯新路。1983年9月底,普朝柱省长第一次来澜沧视察工作时,当时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就向省长提出了尽早修筑思茅直通澜沧公路的请求。同时,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还提出了推动思澜公路建设的可行办法。考虑到要求国家全额投资还有困难,但仅澜沧县就有40万人口,18.9万全半劳动力。根据多年修建县至公社(区)公路的经验,建议采取“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的办法。但由于该路段属于一条省、地、县干道,其修建需符合国家重点三级公路标准测设,技术要求比较高,工程量巨大,而政府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因此,建议由省、地组织领导和投资为主,县上组织民工,完成土石方开挖和平整路面工程。公路的测设,所需炸药、雷管、水泥、钢材、施工机械等物资和大中型桥梁施工和主要技术,则需要由省和地区解决;民工的伙食和医药费用,也需国家适当补助。

  针对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对思澜公路修建的请求,普省长只讲了一句话,他说:“把思澜公路修通很重要”。

  过了3天,即1983年10月3日,时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康怀羹和县委副书记黄有俊同志因公去西双版纳,在招待所又见到了普省长,他又问了一些有关修建思澜公路的问题:公路线经过地区的民族人口与生活状况,国家粮食仓库设置库存情况和民间运输能力。

  看得出,普省长对修建思澜公路一事高度重视。后来听说,他到思茅时,地委、行署的领导也向他提出了修建思澜公路的请求。他回到昆明后,几次同省交通厅领导同志谈了修建思澜公路的问题。

  1984年2月24日,省交通厅郭厅长、何处长和思茅行署专员王荣禄等一行10多人专程来澜沧,传达和落实修建思澜公路的事宜。康怀羹同志召集澜沧各有关部门的同志听取传达、接受任务。传达到“普省长多次提出要修思澜公路,现省上已经决定修建,即使中央不投资,省里也要下决心修建。因为思茅地委、行署和澜沧积极要求,决定采取民工建勤、民办公助来修这条路,由地区组织领导,依靠思茅、澜沧完成。1984年开工,1986年完成”。同时要求“省长讲,给点工资,给点伙食,省交通厅从技术上指导帮助,要求质量要高,时间要快,要省、要拿出经验来,按时提前完成。必须组织精干队伍,参加指挥的领导同志要挂师,要出、要善始善终,负责到底,要立下军令状,包于完成。省里排的资金,给地区2700万,包干完成,节约留用、超支不补,今年给500万。澜沧江大桥由省公路局完成,计划投资200万元,节约留用,超支不补。如果超支,由地方拿出。要按标准验收,合格后交省公路局管理”。

  
全民上阵

  会议还对公路详测的后勤供应问题、公路占用土地问题、施工队伍的组织领导问题、筑路物资的供应等一系列问题都全面地作了安排部署。此后,思茅地委和行署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指示和要求,在省级相关部门和西盟、孟连等县级政府的支持下,按照以地方政府承包、民办公助的方针,积极组织思茅、澜沧各级干部,并号召边疆各族人民加入和参与思澜公路的修建。

  1984年3月27日,思茅地区行署成立了思澜公路工程指挥部,开展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其中,具体分工为思茅、澜沧两县主要承担征地拆迁和工程建设,西盟、孟连两县积极配合。

  1984年9月15日,思澜公路在一阵鞭炮声中破土动工。

  1984年,省政府决定由地方政府承包,用“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的办法来修建思澜公路。这既是公路建设史上的重大改革,也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公路建设上的具体体现。为此,思澜公路从谋划建设之初,就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交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人民日报》、《交通报》、《农民报》和《云南日报》等报刊当时刊载了不少有关思澜公路建设的文章,引起了全省乃至全国的热烈反响。能否按时按质完成思澜公路的建设任务,意义远远超出思澜公路本身;“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的方针是否可行,要用改革实践来验证;思澜公路的成败,是对思茅地区乃至全省各级党政干部的严峻考验。

  党的领导与社会共同参与。思澜公路按国家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标准修建,全长为175.94公里,但国家补助较少,只有2900万元,其余只能自筹。面对艰巨的任务和巨大的压力,地委、行署在“自筹资金、群众投劳”及“以工代赈”做足了文章,但“民办公助”是一个新课题,思茅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全区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宣传与动员,举全区之力攻坚思澜公路。在这条公路的建设中,先后有2.7万人在领导干部带领下上阵,筑路人员覆盖了全国八省(区)和省内九地(州)包工队,上阵劳力最多时高达2.7万余人。在这样一批又一批先进党政干部的带领下、一批又一批先进施工单位和辛勤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思茅公路突破重重不可能和障碍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交通部以及省委、省政府、地委、行署对思澜公路建设的指示,各级党政工作者不断向思澜公路沿线各族群众宣传修建思澜公路的重大意义和宣传公路修通后给沿途人民带来的实惠,教育沿途各族群众顾全大局,积极主动配合公路建设。特别是,思茅、澜沧两县政府为此宣传作出了具体规定,并指定专人负责,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和少量的经济补偿,妥善地解决了拆迁补偿问题,既保证了公路建设的顺利施工,也为国家节省了大笔资金。在关键时期,建设指挥部党委主动邀请省、地、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驻军首长到工地检查指导工作,研究解决人员、物资、运输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并建议地委,行署表彰奖励行动快、支持大的部门和单位。各有关部门和驻军对思澜公路的求援大开“绿灯”、尽力而为,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节省了资金。

  迎难而上大胆创新。两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认真贯彻执行“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的方针,并充分挥发党委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带领各级党政干部职工齐心合力,攻坚克难,坚持改革,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设指挥部党委对参建同志经常进行传统教育,提倡勤俭修路。支特财会人员按制度办事,对经费开支和物资使用从严掌握。为使有限的资金用出好的经济效益,党委决定在全路实行层层承包、奖优罚劣,即将全路173公里分段承包给澜沧、思茅两县和指挥部施工处,思茅、澜沧两个分部和施工处又将工程分别承包给各施工队。工程后期,将施工组、科室人员同施工队的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实行同奖同罚。特别是最后突击阶段,对双方实行重奖重罚,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保证了工程按期竣工。

  1984年底公路开工后不久,由于当时承包的单价低,副食品价格却上涨,材供、后勤又跟不上,造成了危难局面,大量民工纷纷离开工地。对此,党委及时向省地领导汇报情况,主动争取上级的领导和支持,党委及时贯彻地委“修好思澜公路是全区全社会的一件大事,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物出物”的指示,端正了思想,解块了大量实际间题,使公路建没由低潮逐步转为高潮。1985年雨季,交通断阻,工具、生活物资很难保证,工地因雨施展不开,各方面的工作都极其困难,是坚持施工还是停下来?党委反复权街利弊,认为雨季施工周然困难重重,但停止施工不但贻误工期,还会造成人物财的巨大浪费,仍然决定坚持雨季施工,并及时召开有澜沧、西盟、孟连3县和指挥部领导参加的“三县四方”会议,统一思想,并作具体部暑安排。1985年9月,指挥部党委认真分析研究了全路施工情况,认为思茅县承担的任务(104公里)太重,无法在1986年底完工。党委及时召开指挥长办公会,决定将K0-K60地段划出,由指挥部成立施工处直接组织施工。实践证明,没有这个决策,思茅县的工期势必延期。1986年6月初,思澜公路实现全线毛路通车,但人工构造物和路面铺设工程量还很大,于是,党委决定组织指挥部、两分部、施工处的领导及有关人员,对全路的工程进度、质量进行大检查。

  接着召开澜沧会议,对苦战雨季、实现年底交验进行了研究部署,并开始了艰苦的第二个雨季施工,取得了重大进展。雨季结束,施工处的遗留工程量很大,有拖全路后腿的危险。同年10月,党委决定成立决战指挥部,从思茅分部、澜沧分部调集机械、技术人员、民工到施工处所管地段突击会战。正副指挥长和办公室主任实行分段包干负责,重奖重罚。全体员工不分昼夜、连续苦战,终于在当年12月10日全面竣工通车。

  交通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指挥部坚定不移地贯例执行上级党委、政府关于思澜公路的决定、指示,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不同的要求。每次重大决策,都对思澜公路的成败起了决定性作用党委下属的5个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能很快把党委的就指传达到全体参建人,说雷厉风行,这就是思澜公路建设的作风。党委及党支部还通过组织生活、交心谈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法,教育每个党员在公路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两年多时间,参建员工把工地当战场,学习“两山”英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创造了无数感人的事迹。有重病还坚持在第一线指挥、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的李美德同志;有吃苦受累、想方设法保证材料供应的原驻军老团长秦尚清同志;有出谋划策、积极培训技术人员的张成文同志;有拒收贿赂的工程师蒋明达同志;有一心扑在公路上、无法照顾家庭的“老黄牛”李沛同志;有听令即行、哪里困难哪里上的李院福同志;有日夜操劳而又默默无闻的好后勤雷光亮同志等。共产党员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了广大的党内外同志,不少同志向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的同志说:“文革’以来,看到一些党员搞不正之风,认为党员与普通人一样。有的甚至不如普通人,入党不入党没有什么意思。这次在思澜公路建设中,亲眼看到党员一心为公,吃苦在前,令人饮佩。广大党员是过硬的,能成为一个党员感到无尚光荣,共产党员在公路建设中发挥了“特殊材料”的作用,参建的党员和新党员都被评为了先进个人,受到了地委、行署的表彰和奖励。

  据当年参加思澜公路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张志荣介绍,思澜公路是在国家经济还比较困难时期,靠人海战术修建的一条公路。当年只有23岁的张志荣,在镇沅县交通局工作,在思澜公路进入关键阶段、项目工程技术人员力量严重缺乏时期,被紧急抽调至工程建设指挥部任施工组组长。他说,工程最艰巨的为澜沧江沿岸路段,由于其地形复杂,大量的路基处在坚硬的岩石区域,不仅测设困难,而且施工也难以啃动这块“硬骨头”。因此,不得以只能将施工人员用绳子固定腰间,挂在高高的悬崖上一点一点的凿岩放炮,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张志荣说,最为紧张的是后期工程的冲刺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思茅行署召开思澜公路紧急现场办公会,特事特办,解决了最棘手的油料、建材、粮食、资金等问题。为实现年底交验,采取各种措施,实行澜沧、思茅两个分处施工竞赛,完成任务的表彰奖励,完不成任务的追究责任,重惩重罚。由于思想工作做得扎实,参加队伍表示,就是拼了命也要按期完成任务,为党中央争气,为边疆人民争气。上百个日夜里,有军分区组织的民兵营、有地方的施工队,上万人奋战在工地,队机械声、工人的号子声响彻山谷。张志荣说,夜里施工看的不是很清楚,那时煤油紧张,汽灯不够用,大家就用木棒浇上油做成火把照明,夜以继日,拼命苦干,最终完成了建设任务。

  
施工测量

  澜沧江特大桥抢建工程

  回忆起澜沧江特大桥抢建工程这段历史,1986年时任省公路局党委副书记的李翔感慨万千。

  思澜公路地区建,

  沧江大桥省厅援;

  八六年底建通车,

  大桥建造延半年;

  派我到桥去蹲点,

  抢抓施工按时完;

  奋战“五九”大桥完,

  路通桥成已实现。

  李翔当时统筹协调澜沧江特大桥的抢建工作,他介绍:思茅至澜沧171公里新修三级公路是云南由地方承建的第一条经济干线公路,是公路建设打破由交通一家包打天下的改革偿试。这条公路的建成,比绕道西双版纳缩短里程近一倍,效益十分突出。

  思茅地区(现普洱市)、省交通厅向省府签订承建协议,路由地方建设,澜沧江虎跳石大桥由省交通厅援建,目标“路通桥成”。

  建桥任务交给省公路局运输处桥工队完成。到86年10月初,建桥完工时间要推迟半年,省交通厅要求公路局,路通桥建成的目标不能变。公路局党委开会确定李翔负责这项紧急任务。接任务后,天公不作美,李翔从昆明出发的当天,滇西南大片地区爆雨成灾,江河洪水猛涨,通桥工地道路阻断,改由在景洪找船,乘船逆流而上。由于澜沧江涨大水,两岸边的树头被洪水淹没,滩险急流。租到小船就是只拉8个人,带上简单行李,小煤油灶可做饭,别的东西一切御下。小船逆流而上也上不去,只能用之字的回头路线逆行。从左岸到右岸,又从右岸到左岸,行船里程大幅度增加,从早到晚只上行了100公里左右,虽然身穿着救生衣,过险滩江段仍十分危险,晚上只到了老哇滩下面,人睡在小船里,小船漂在岸边的树稍顶上。江水的流动,小船也一夜的摇晃着,是一个难眠之夜。第二天早上,前行到老哇滩下,右岸是新修的思澜公路,老桥工苏万仕说,他再也不敢乘船了,要上岸找车坐。李翔一行6人下船找到工地车送他们到建桥工地。140公里的水路,用了一天半时间,乘船加乘车才到达工地。从昆明出发到建桥工地,5OO多公里,实际用了6天才到达工地。

  根据通车时间要求,工地所有余存工程数量,倒排工期,增加施工力量,可开工的工作面全部开工,组织思茅,景洪两个总段的车隊,抢运6座钢架桥的全部材料,形成流水作业线,日夜奋战,并做好职工候勤保障工作,距离年底还有11天时间,164米跨度的索道桥建成了。要延长半年才能建成的大桥,59天提前建成了。

  原地方政府的打算,如大桥不能按时建成,通车典礼就通到大江边。实际上是在省政府面前将一下建桥兑现的军。

  1986年12月下旬,工程经省交通厅组织的验收组检测,质量优良。12月27日,思澜公路举行了盛大的通车仪式,思茅至澜沧从此告别了不通公路的历史。1987年3月30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思澜公路是云南省、思茅区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一项开拓性工程。修建思澜公路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和多年的愿望”。

  思澜公路的修通使澜沧至思茅的里程相比原来减少了162公里,大大缩短了边疆三个县与内地的距离。每年可节约油料五、六千吨,运费达两千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思澜公路的修通带动和促进了沿线边疆三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了思茅和边三县的对外开放进程。促进了沿线交通、工矿、集镇、口岸建设,是滇南人民致富之路,是振兴边境民族经济之路。是一条造福于后辈子孙的幸福路。特别是在1988年“11·6”澜沧大地震及1995年孟连大地震中,思澜公路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抗震救灾的“生命线”。

  思澜公路总投资3637万元,平均每公里仅21万元,造价之低,全国少见。胡耀邦总书记为思澜公路通车题词,国务院领导要求将云南思澜公路“民办公助、民工建勤”的经验向全国推广。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评价“思澜公路为我省公路建设闯出了一条新路子,提供了新经验,作出了新贡献”。

  如今,在普洱市思茅区振兴路、龙生路和思澜路起点交叉口的街心花园,矗立着一座高大庄严的纪念碑,碑体上镌刻的“思澜公路”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1986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为思澜公路亲笔题写的,如同当年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为昆洛公路通车的题词一样,激励着边疆各族人民不畏艰难、努力筑路、繁荣经济的自信与决心。

  (未完待续)


原文链接:http://jtyst.yn.gov.cn/Item/267802.aspx

>>上一篇:大山·月亮

>>下一篇:铭记党史 筑梦交通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交通运输新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交通运输新闻网 jtys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687、010-53385910,监督电话:15611852065,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jiaotongfzdyzx@163.com    客服QQ:2569439875 通联QQ:3072982632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