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郴州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通过总结分析近年来路况发展趋势,采取加大大中修工程投入力度、强化日常养护管理等举措,努力提升路况水平,刷新路容路貌颜值。
近年来,由于受地方政府债务红线、融资渠道受限、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等要素制约,省下达的养护工程计划任务因资金不足而难以实施,以致造成全市普通公路路况有所下降。据统计,2020年郴州市国省道公路PQI值89.36、PCI值(破损率)90.35、RQI值(平整度)87.12,路况优良率91%,较“十二五”末略有下降。
根据2021年省厅下达郴州普通公路路况目标(国省道公路指标PQI值87、PCI值90、RQI油路90、水泥路85、好路率91%)考核任务情况,该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通过深入分析成因,查找应对之策,在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加强与县市区政府协调沟通,强化工作举措,积极努力提升路况。
一是查摆问题,提高认识。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梳理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大中修、新改建投入大幅减少。“十二五”期全市共完成大中修245公里,新改建700公里,“十一五”末完成新改建145公里,三项共计1090公里。而“十三五”期大中修完成78.88公里,新改建完成32公里,两项共计110.88公里。“十三五”期与“十二五”期相比,实施大中修里程压缩了将近90%。二是预防性养护投入严重不足。“十二五”期省厅每年安排水泥换板,“十三五”期却未安排。由于县市区财政紧张,多年来基本上未实施水泥路换板、水泥路清灌缝等预防性养护,造成水泥路路面病害不断加剧、路况下降。三是超期服役路段未及时实施改善工程。由于全市大部分国省道是在“十二五”期实施了新改建和大中修,基础比较好,好路率下降不是很快,但是“十一五”期实施的新改建、大中修都已到大修期,大部分使用十多年了,整段路呈向中次等路发展态势。“十二五”期实施大中修和新改建,使用时间长的达9-10年,由于车流量大,预防性养护不及时,也有部分路段下降为中、次等路,也已到大修期。随着“十二五”期实施的大中修、新改建路段陆续进入大修期,全市绝大部分国省干线公路将迎来大修高峰期,根据目前路况情况,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势必形成无法完成省厅下达的考核指标、近期内无法实现路况大提高的局面。为此,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通过召开会议、走访县市区、研究对策、制定方案等举措,凝聚了各级政府加大投入提升路况的力量。
二是加大投入,大力提升路况。全市2020年按国省干线公路标准管养的里程有1254.345公里,其中国道8条695.817公里,省道13条558.528公里。按路面类型分,水泥路585.345公里,油路696公里,我市国省道里程占全省的8%。2020年末全市国省干线公路有中、次等路约110公里。为切实扭转被动局面,采取加大投入实施养护工程,大力提升路况水平。一是加大大中修的投入。为有力推进大中修工程实施,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市级财政拟采取安排大修不少每平方20元的补助。今年省厅安排郴州市大中修资金指标1.8亿元,可以申报大中修80公里以上,预计今年整体路况指标可以提升2%。二是加强预防性养护。根据路面技术状况,对于一些优良路的水泥路路面采取换板、板底压浆、清灌缝、油路路面坑槽、沉陷等病害实施规范处治和灌缝处理措施,以稳定路况,延长公路使用寿命。三是加快推进新改建工程。加快推进S214线白露塘至东坡,G234线嘉禾段、临武段,G107线分水至宜章县城、宜章县城至小塘,S345线永兴段,G357线汝城段等新改建工程进度,发挥新改建大力提升路况的重要作用。
三是强化绩效考核,推动措施落地。根据目前全市公路技术状况的严峻形势,为确保省市目标任务完成,2021年7月13日,市交通运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2021年度交通运输振华实干督查激励实施办法》,将建设指标、养护指标纳入主要评估指标,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风向标、指挥棒和助推器作用。为确保绩效评估达到促进落实的目的,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细化目标任务,制定了《2021年度全市公路工作绩效评估实施办法》,聚焦主业主责,从干线公路养护、农村公路工作、综合服务、安全生产四个方面出台了评估细则。
>>上一篇:长沙市积极构建绿色货运配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