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无轨电车的“辫子”行驶时发出的“呲呲”电流声,车厢内“售票员”麻利地撕下一联纪念车票递到乘客手中,车窗外印着“拱北小区总站”的复古站牌缓缓后退……
10月16日,杭州公交集团正式上线30辆新无轨电车,分别投放在151路与K155路两条经典线路上。其中4辆复古涂装的主题电车,还将化身“流动的博物馆”,不仅让曾经的经典电车风貌重现,车厢内还展陈了不同年代的电车相关老物件,更串联起杭州60余年的无轨电车发展史,为市民乘客带来打卡、互动、文创等多重惊喜。
杭州无轨电车的“时光印记”
杭州无轨电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60年。1960年秋,杭州开始筹办无轨电车,至年底初步竣工。1961年4月26日,杭州在胜利剧院举行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落成典礼,原拱宸桥至城站的1路公共汽车改为无轨电车,三年后延伸至南星桥。
1977年末,1路电车改为51路,同时新增52路(南星桥至武林门)和53路(武林门至火车站)两条电车线路。
1989年6月,51、52、53路线路编码更名为151、152、153路。9月28日,155路无轨电车正式开通,从和睦新村开往开元路口。
2013年5月,阔别多年的K155路恢复运行,再一次回到了杭州市民身边。由于数字“K155”形似英文字母“KISS”,155路被网友们评价为“浪漫的爱情公交线路”。后期,当杭州其他公交线路编码取消“K”之时,唯有K155的编码仍然保留了“K”。“青年”无轨电车自此正式启用,由于使用了德国尼奥普兰技术,被乘客亲切地称呼为“电尼”。
四辆复古涂装主题电车
“内外有料”化身“流动的博物馆”
此次上线的四辆复古涂装主题电车,每一辆都是“行走的历史书”。车身涂装对应杭州电车史上的4款经典电车风貌。
红色条纹款涂装:再现了“561”型电车的身影,该车型自8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服役于51路(今151路)、155路等线路;
绿色条纹款涂装:源自杭州本土制造的D70C型无轨电车,90年代广泛运行于151、155路等线路;
蓝色条纹款涂装:是1999年全国首款空调无轨电车的“复刻版”,曾跑过151、155、156、555等线路;
白色彩球款涂装:还原了2002年杭州自主研发的CJWG150型电车,因其流线型设计当年圈粉无数。
更有意思的是,每辆车都“复刻”了当年它们曾经使用过的自编号,红色条纹车“6-9020”、绿色条纹车“6-9101”、蓝色条纹车“6-5701”、白色彩球车“6-9301”。
车内细节同样满是时代感,绿色、红色条纹涂装车特别加装了车侧的线路腰牌,样式和字体尽可能还原成当年复古的感觉。车内后车门上方,还复刻了“老式公交车门铃控制按钮”——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全市公交线路均实行“有人售票”,由乘务员通过按钮控制车门开、闭。当车门完全关闭后,乘务员还会打铃,以通知司机“门已关好可以发车”。如果遇到乘务员连续打铃,则是表示“还有情况,等等再开”或是“还有人要上/下车再停一下”。这一细节精准还原了当年的乘车场景。
四辆复古涂装的主题车内,都设有老物件展示区,展出了如“票夹、票板、票袋”“公交月票”“车窗摇手柄” 等实物,其中部分物件由市民捐赠,每一件都承载着时代印记,见证几代杭州人出行方式的变迁。
车内拉手片上印着不同时期的电车影像与文字说明,记录从“辫子车”到“即冲式纯电动客车”的技术升级,以及“K155=KISS”等市民熟悉的浪漫典故。车内挡板则系统梳理了电车脉络,从1路到151路的线路沿革、自编号演变、车型迭代,以及无人售票、空调电车等服务创新。一幅幅旧时线路图与车型影像,生动再现了几十年来杭州电车从有人售票到无人售票、从普通车厢到空调普及的服务升级之路。
市民乘客只需打开“杭州公共交通APP”,搜索151路或K155路,线路页面中带有特殊复古设计的卡通图标,所对应的便是主题款复古电车,可精准查询车辆实时位置与到站信息。
与青年电车说“再见”
感谢一路守护
据了解,10月16日当天151路、K155路的末班车,将由青年电车“邮政绿”电车运营。这批被公交爱好者们亲切地称为“电尼”的老伙计们,终于要跟大家正式说“再见”了,这也将是该款电车最后一趟执行运营任务。想送别这位“老伙计”的市民,可提前查询末班车时间,用一次乘车之旅,与这段电车时光好好告别。
而位于拱北公交站旁的蚕花港邻里综合体地下一层的“大运河拱宸桥城市共生记忆馆”,仍然保留着杭州与电车的那些故事。馆中的“乘运再起”展厅,打造了老厂生活场景和无轨电车151路站台的复原场景,再现了当地过往的生活与交通风貌。有兴趣的市民也可以去展厅,再沉浸式感受电车与杭城的发展记忆。
“从1961年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开通到今天新的无轨电车上新,每一辆电车都是杭州城市发展的‘见证者’。” 杭州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无轨电车上新不仅是对老车型、老物件的致敬,更是对城市记忆的梳理,“未来我们会继续挖掘公交背后的市民故事,让公交不只是出行工具,更成为传递杭州人文温度的‘移动载体’。”(杭州交通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浙江一批交通工程有新进展
>>下一篇:宁波机场首次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