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港江阴港区
泉州港。
近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福建省公路水路建设发展的总体情况。
会上介绍,“十四五”以来,福建加快建设交通强省,“211”交通圈基本成型,全省86%设区市之间2小时通达,95%设区市至所辖县、94%县至所辖乡镇1小时通达,综合交通发展总体水平稳居全国先进行列,“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正加快实现。
沿海港口从“总量增长”向“集约发展”转型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增贤表示,“十四五”以来,福建省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的使命定位,沿海港口从“总量增长”到“集约发展”持续转型,支撑开放更加有力。
王增贤介绍,福建省“十四五”预计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35个,新增货物吞吐能力超1亿吨,其中集装箱约300万标箱,可常态化停靠世界最大的散货船、集装箱船、邮轮等船型;预计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5亿吨、1850万标箱,比“十三五”末分别增长21%、7.5%。
其中,厦门港、福州港货物吞吐量在全球排位分别较“十三五”末上升9位、5位。在世界银行与标普联合发布的“集装箱港口绩效指数”排名中,福州港居全球第2位。
8月28日,厦门港嵩屿作业区迎来今年首次三艘20万吨级超大型集装箱船舶同时靠泊作业,为厦门港带来超2万标箱的装卸作业量。只见“马赛马士基”轮、“地中海瑞雅”轮和“地中海马里耶拉”轮整齐停靠在岸边列队,形成一条1.2公里长的航运风景线。现场,吊具起伏运作,集装箱卡车往来穿梭,作业繁忙而有序。据介绍,嵩屿作业区启用了14台桥吊、50台龙门吊和超80台集装箱卡车,服务三艘巨轮高效完成装卸作业。
这是福建港口坚持量效并重,持续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一个缩影。在福州港,新动能加快培育——9月21日,在福州海关监管下,海杰航运“伊斯坦布尔桥”号集装箱船顺利完成在福州港江阴港区的首次靠泊作业,装载宁德时代新能源锂电池和万华化学化工产品,将以19天的创纪录时效直达欧洲基本港。这标志着福建首条“冰上丝绸之路”中欧北极快航航线正式启航,助力“福建制造”“中国制造”更快走向全球。
航线通联全球,助推“一带一路”。截至目前,福建省船舶运力突破2000万载重吨、居全国第六,其中集装箱运力37万标箱、居全国第二,全国7家上市的民营航运公司中福建占4家。“丝路海运”品牌扬帆世界,命名航线达148条、覆盖48个国家和地区、150个港口,联盟成员超360家。
围绕福建产业集群,全省形成了沿海“两核两翼”11个重点港区错位发展的功能布局。2024年全省沿海港口经济增加值7568亿元、居全国沿海第4位,占全省沿海地区GDP的15.3%,稳居第一方阵。沿海各市港口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高于全国海港城市平均水平。
运输服务从“保基本”向“优质效”提升
“十四五”期间,福建省运输服务从“保基本”到“优质效”持续提升,要素流动更显便捷。
王增贤介绍,五年来,福建省交通物流持续降本。该省通过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开通22条海铁联运班线、6个重点港区铁路专用线,水路货物周转量比“十三五”末增加45%,集装箱铁水联运年均增速24%,全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0月10日,一列装载25个集装箱轻工产品的X8666次快速多式联运班列,从福建省泉州市黄塘铁路货场驶出,以最高120公里时速开往重庆团结村站,标志着福建省首列快速多式联运班列正式开行。与此前运行时速80公里的普通多式联运班列相比,快速多式联运班列运行时速提升至120公里,速度提升50%,运输效率显著提高。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南铁”)福州铁路物流中心泉州营业部经理蔡万海介绍,黄塘至团结村快速多式联运班列采用“公路+铁路”多式联运模式,实行固定线路、固定时刻、固定班次运行,实现客车化、集装化运输。班列线路辐射成都、重庆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运输时间由原来的46小时压缩至34小时左右,综合运输成本较公路运输降低约25%。
既着眼全局,又因地制宜,福建推动资源、信息、服务和标准等无缝衔接,促进各个环节高效运转,最终实现货畅其流的美好愿景。
今年7月,由江西省向塘站开往江阴港站的火车专列共运载66个集装箱,经由江阴港区海铁一体化枢纽快速衔接海运,陆续运往中国台湾、东南亚海防、曼谷、仰光等海丝沿线港口。这是福州港江阴港区海铁联运港站联合调度中心迎来的首单集装箱业务,标志着福州港江阴港区海铁联运一体化运营正式开通。
“通过海铁联运一体化运营,避免了集装箱在堆场的二次堆放和等待,采用‘铁路卸车—直装运输—港区集港’的无缝衔接流程,将传统‘两倒’作业优化为‘一倒’直装模式。”福港集箱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一创新模式带来显著成效:单箱作业时间从4.5小时压缩至2.25小时,单箱可节约成本30元,让“港站同场”的优势真正落地,有力地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坚实保障,推动了整个物流产业链的高效运转。港区与铁路堆场的“零距离”对接,使福州港江阴港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不落地’快速中转枢纽。
树立大局意识、整体观念,福建积极找准自身的定位和问题所在,从而更好地发挥不同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
目前,厦福泉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第一批典型经验清单,建成36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56亿元,3家企业获评全国5A级网络货运企业、21家企业获评全国5A级物流企业、3家企业入选全国物流50强。
公路路网从“畅”向“优”转变
王增贤表示,五年来,福建省公路网络从“畅”到“优”持续转变,路网结构更具韧性。持续延伸城乡路网,路变得更通了。
截至目前,福建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1.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网6223公里,综合密度居全国前列;普通国省道1.1万公里,农村公路9.9万公里,全省91%的重要旅游景区、100%的重要产业园区和交通枢纽30分钟内上高速公路。
今年,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印发《福建省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方案》(简称《方案》),明确提出“百乡千村万里路”工程规划目标,部署开展“八大提升行动”,力争到2027年,改善100个乡镇(街道)、1000个村的公路通行条件,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改造5000公里,实施修复性养护工程5000公里,进一步增强农村公路的安全和服务保障能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根据《方案》,福建将加力实施“乡镇便捷通、邻县高速通”“两通工程”,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出入口“应开尽开”,到2027年,累计改造提升100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出入口及连接线,推动陆域乡镇30分钟便捷上高速公路比例达87%。
这项“小而灵”的工程实现了“小切口、大成效”,已成为福建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闪亮名片。“乡镇便捷通”工程是通过新增高速公路出入口、打开服务区后方通道等方式,推动乡镇、景区、园区等重要节点实现30分钟内便捷上下高速,把“高速通道”修到群众家门口,把“发展机遇”带到企业园区旁。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高军刚介绍,该省已帮助35个乡镇实现30分钟内上高速公路,群众最直接的感受是“路程短了、时间省了、费用降了”。今年1—9月,已建成的64个高速服务区后通道累计通行车辆约430万辆,节约通行费和燃油费约4300万元。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问题是突破的方向。王增贤表示,“十五五”将是建设交通强省的关键时期,福建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强枢纽、优体系、重融合、精治理、促转型、育新质,努力担当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的“开路先锋”,让八闽大地的父老乡亲、让南来北往的商旅游子,行福路、享福运,福来福往、越来越好。
(全媒记者:王有哲 本文图片由 资料室 提供)
>>上一篇:公交运营服务提升见质见效
>>下一篇: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在榕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