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交通运输部门
在升级养护手段
精准排查隐患
守护路网畅通上不断突破
以科技为翼
推动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
从“传统”向“智能”转变
更好地守护群众平安出行
近日,玉林公路发展中心在辖区内国道241线、国道359线、国道324线部分路段约234公里路面首次应用CICS多功能检测车进行路况全面检测。
技术人员正在操作CICS多功能检测车检测系统。
据悉,CICS多功能检测车通过搭载的智能检测系统,以40至80公里时速行驶,并对公路全车道进行扫描,同步采集路面损坏、平整度、车辙、裂缝等关键数据,并自动生成3D病害模型及全景影像。相较于传统人工检测,该设备单日检测里程提升8倍,检测误差率低于1.5%,可精准识别宽度小于等于1毫米的细微裂缝,其病害识别准确率达到100%,还能通过横断面高程分析发现隐蔽性沉陷病害等12类病害。同时,系统将迅速上传检测数据至云端数据库,便于云端技术人员对数据进行及时深入分析。
检测系统实时显示采集到的画面和数据。
在此次检测中,玉林公路部门通过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路段进行路况全面检测,精准地掌握工程项目建设后的运营情况及公路日常养护的病害情况,为下一步科学制定项目计划和养护工作计划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推动公路养护从“被动养护”向“主动预防”转变。
(图文/黄红梅 韩湘茹)
近日,宾阳公路养护中心正式启用28台“天眼”系统,为辖区公路安全畅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国道242线3519+890边坡风险点的“天眼”系统。
此次投入使用的“天眼”系统重点聚焦急弯陡坡、十字路口、过境路段、重要桥梁及高风险点边坡等事故易发、管控难度大的区域,构建起“无死角、全时段”的监控网络。针对汛期易发生滑坡、落石的高风险边坡区域,系统可实时捕捉边坡动态变化,进一步提升重点区域的管控效能。
宾阳公路养护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天眼”系统查看各路段实时路况。
据了解,“天眼”系统依托太阳能供电技术,有效破解偏远路段电力供应难题,确保设备24小时稳定运行。同时,该系统可实时将高清监控画面传输至应急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通过监控平台能够直观掌握辖区公路路况、交通流量、设施完好度等情况,打破了传统人工巡检“时间长、覆盖窄、效率低”的局限。一旦发现路面塌陷、障碍物堆积、交通事故等突发状况,应急管理办公室可通过“天眼”系统精准定位事发地点,快速调度养护人员和设备前往处置,大幅缩短应急响应时间,有效减少了突发事件引发的交通拥堵和安全事故。
通过“天眼”系统的实时监控与数据记录,宾阳公路部门可精准制定针对性的养护计划,实现“预防性养护”。同时,“天眼”系统还可对养护作业进行远程监督,确保养护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开展工作,保障养护作业安全与质量,为群众出行营造更加安全、畅通、便捷的公路交通环境。
(图文/卢姗姗)
近日,宁明公路养护中心在国道322线K2296-K2300路段,创新应用“水泥毯铺设+混凝土喷浆技术”双重组合工艺开展路肩硬化处置,进一步提升公路养护品质。
混凝土喷浆施工现场。
针对传统土路肩易滋生杂草、抗冲刷能力弱等问题,该养护中心分区施策,在设有钢护栏的路段应用新型水泥毯,施工时,工作人员将其直接展开并裁剪,覆盖在设有钢护栏的土路肩表面,浇水后迅速凝结成坚固混凝土层,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无护栏区域则采用混凝土喷浆技术,该技术借助水泥喷浆设备,将按比例配制的水泥、砂石、水及外加剂混合浆料通过高压喷射至路肩基层,形成高强度保护层,实现养护效能最大化。
铺设水泥毯后的国道322线K2296-K2300路段。
经过组合工艺处置后,该路段路肩杂草丛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更强化了路基结构稳定性,进一步优化了路域环境,提升了行车安全系数。
(图文/陆彩玉)
近日,北海城区公路养护中心在国道325线K664+700-K650+200段试点应用精铣刨养护工艺 ,对路面表层进行精细化处理,在保留原路面结构强度的基础上,精准去除病害层。
据了解,国道325线是北海城区连通周边县区的交通要道,受气候潮湿多雨、日均车流密集等因素影响,部分路段路面出现防滑性能减弱、轻微车辙等问题,影响行车安全与舒适度。此次应用的精铣刨工艺相较于传统工艺,能根据路面起伏动态调整作业深度,施工产生的铣刨废料经破碎处理后可重新用于路肩回填,并且单公里铣刨作业推进效率高,能快速恢复道路全幅通行。
国道325线乌家段精铣刨路面施工现场。
此次精铣刨工艺的创新应用,不仅有效解决了该路段当前存在的路面病害问题,更明显降低了施工对群众出行的影响,进一步优化了群众的出行体验。
(图文/李月莹 徐可欣)
>>上一篇:广西跨径最大的无辅助墩斜拉桥——青洲柳江特大桥贯通!
>>下一篇:车辆引擎突发自燃,收费员两分钟极速灭火→